“云端”警务室助力边疆基层治理(微光成炬)

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彬桥边境派出所大青山警务室,位于祖国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边境海拔800多米的大青山上,担负着18公里边境线的巡逻管控和治安维护等任务。周围皆是林区,常年雾气缭绕,被游客群众称为“云端”警务室。近年来,“云端”警务室(以下简称警务室)全方位参与基层治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2024年荣获共青团崇左市委颁发的“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为助力边境地区稳边固边、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警务室处在著名边境风景大道219国道旁,常有各地游客穿梭于此。作为219国道的重要节点,民警们在守护边境安全稳定的同时,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理念,积极为过往游客排忧解难。考虑到当地交通不便,警务室主动承担起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的职责。醒目的“便民驿站”标识牌伫立在219国道旁,不仅发挥地理指引作用,更是暖心服务的象征。如今,警务室已成为219国道服务群众的前沿窗口,能迅速、有效解决群众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找寻住处,还是车辆突发故障等紧急情况,民警们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219国道串联着无数人的诗与远方,我们设立‘便民驿站’就是为了让每位游客没有后顾之忧,旅途平安顺利。”民警傅彬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民警们对“便民驿站”的执着坚守。

警务室积极探索创新,与共青团龙州县委员会紧密合作,依托青年驿站全力打造“云端”警务室“思政课堂”品牌,开设了升一次国旗、为祖国站一次岗、为界碑描一次红、走一次巡边路、听一个戍边故事、吃一顿戍边饭、住一夜边境线等“七个一”的“思政课程”。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将党的民族政策、强边固防战略融入生动故事,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意义。界碑下聆听护边员志愿故事、巡边路上观察警民联防实践……潜移默化培育“人人可为志愿者”的奉献意识。“云端”警务室不仅是国防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更是传播党的声音、厚植爱国情怀的“红色课堂”。“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了解到党的政策给边疆带来的巨变,也让我懂得,作为新时代青年,只有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来自广西大学的学生张明远课后难掩激动之情。2024年以来,“云端”警务室“思政课堂”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东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180余名学子先后沉浸式体验青春“思政课”,接受思想洗礼,并将这份感悟转化为前进动力,在各自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进取、贡献力量。

警务室民警以实际行动成了村民身边的“贴心人”,他们走家串户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提升群众知法守法意识;更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发动周边村民自发成立“护边志愿服务队”,在农闲时沿边境线巡逻,让“每家都是流动哨所,每人都是前沿哨兵”的联防场景成为现实。为了持续巩固边境安全坚固防线,民警们还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电视夜校+解纷”活动,通过党员调解小组现场接访、法律专家线上答疑等方式,实现纠纷当场消化、当场处理。2024年以来,通过警民协同共治,处置各类矛盾纠纷16起,周边村屯警情同比下降60%,有效维护了边境辖区的和谐稳定。此外,民警们开展的志愿服务紧贴村民日常生活。“每次李警官来时都会帮我指导作业,还会带糖果给我。”11岁的小雨抱着作业本笑得灿烂。帮助孤寡老人修缮屋顶、协助农户找回丢失的黄牛、为腿脚不便的老人办理社保、辅导留守儿童功课……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早已成为民警工作的日常。他们与当地党组织携手,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将志愿服务从“集中行动”转化为“日常标配”,让边境辖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温情,处处涌动着和谐的暖流。

警务室以“便民无小事”初心扎根边疆,融志愿服务于边境治理。从219国道“便民驿站”的即时响应,到村屯孤寡老人修缮屋顶的精准帮扶;从“思政课堂”界碑描红的国防教育,到护边志愿队每日巡逻的警民联防,处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在边境线上筑起温暖防线,为新时代边境治理书写温暖而坚定的答卷。

(本报通讯员 陈浩文 兰波)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