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诞生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到满城“新意十足”的志愿服务场景……近年来,天津市和平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在志愿服务场景上推陈出新,优化志愿服务形式,助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微光点亮希望,让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志愿服务起始于1989年,由居民群众自发组织,2009年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36年来,和平区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推动志愿服务由“自发向组织、单一向多元、社区向全域”拓展,邻里互助的点点微光,如今汇聚成照亮“志愿之城”高质量发展的“燎原之火”。
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银龄’志愿者,我要发挥好余热,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一起把社区建设得更美好。”退役军人志愿者齐达昌说。3月份,在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举行的“志愿传承 益路同行——‘老雷锋’集体生日会”上,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志愿服务故事。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岳阳道小学的学生志愿者听了朝阳里社区从“老三送”(送煤、送菜、送炉具)到“新新三送”(送快乐、送品牌、送服务)的故事,深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把志愿精神传递下去。
和平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持续发挥“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优势,坚持思想引领,在队伍建设、选树典型上下功夫,涌现出“无偿献血30年”栗岩奇、“五大道讲道老人”张振东、“阳光奶奶”吕文霞为代表的先进志愿者典型,有力带动全区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目前,全区有志愿者超过1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5.2%,志愿服务团队770个,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516万小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成为和平区“志愿之城”精神底色。
传递“百年和平”时代新声
“欢迎大家来到天津,来到五大道。五大道不仅有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建筑,更重要的是整个区域内承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和故事,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
今年第三届五大道海棠花节期间,在民园体育场正门口,81岁的志愿者张振东身穿“红马甲”,和宣讲团的青少年志愿者一起为游客进行志愿服务讲解。
从事文旅工作的张振东退休后,成为一名“银龄”志愿者。他发挥所长,成立了一支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红色宣讲团”,用“夕阳红”托起“朝阳红”。在张振东的带领下,和平区中小学校学生满怀着文化自信,在薪火相传中接力讲好中国故事,让游客感受到天津魅力。
和平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结合和平区文化旅游区位特点,发挥组织动员优势,拓宽社会动员渠道,创新志愿服务场景,推进“文旅+志愿服务”跨界融合,通过对五大道景区周边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动员志愿服务力量、完善站点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培育“海棠馨愿”、“五大道·百年风华”等志愿服务项目,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举措融入文旅服务保障中,点亮城市文明旅游风景线。
在深度挖掘五大道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和平区成立百人志愿者团队,以“聆听建筑心跳,共赴时空之约”为主题,通过志愿者的声音,让游客触摸到建筑背后的“红色印记、民族工业脊梁与艺术传承密码”,以“志愿红”擦亮五大道历史文化名片,传递“百年和平”的时代新声。
守好“家门口”服务阵地
天津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滨江道上游人如织。劝业场街道街兆丰路社区在滨江道附近举办的志愿市集火热开集,多支志愿服务队通过摆摊设点,将民俗文化与志愿服务创新融合,打造了一场“从头到脚”的便民服务盛宴。
义诊、理发等传统项目与垃圾分类趣味科普、反诈宣传、公证咨询、文明行为倡导等新服务交织碰撞,吸引数百名居民沉浸式体验“家门口的便利”。此外,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等同时出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进一步推进惠民服务“零距离”。
爱心市集是和平区在深化社区志愿服务方面的有益探索。
和平区抓实社区这个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突出地域特色,统筹各街道社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创新开展志愿服务广场日、公益市集等活动,将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文化惠民等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惠及群众上万余名。在有效提升志愿服务便利化水平的同时,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以志愿服务“零距离”助力基层治理。
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在和平区中医医院,“陪诊助医”志愿者杨锎跑上跑下,帮行动不便的张奶奶排队挂号、取药,让张奶奶感受方便暖心的服务。“陪诊助医”是近年来和平区深受好评的志愿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看病难问题。
“陪诊助医”是由天津市互联帮扶中心与和平区多个社区共同推出的志愿服务项目,从协助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1.0版本”,到加入公益服务的“2.0版本”和对志愿者增加技能培训的“3.0版本”,如今已发展到面向老年人助医服务的“4.0版本”。
近年来,聚焦“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和平区着力凝聚多元社会力量,探索推进“五社联动”。依托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立志愿项目孵化基地(天津·和平站),打造集党建引领、孵化培育、指导规范、宣传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加强与社会组织协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更加优质的服务项目,促进志愿服务提质增效,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支持,实现“居民有需求、资源能联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暖“新”迎来双向奔赴
“今天终于看上《哪吒》啦,看看哪吒怎么闹海。”今年春节期间,南营门街道组织辖区70余名新就业群体观看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
观影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唯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小哥”们。电影开场前,属地公安民警面向新就业群体开展反诈等工作培训,并动员外卖骑手加入义务警格员队伍。
“书记,这袋面我拿走啦,我帮您送到李大爷家。”在新兴街道犀地社区,快递员柴乾皓在送快递时,总会帮助社区工作者给独居老人送物资。
“社区工作者经常来站点看我们,逢年过节送来饺子、元宵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关心,也想力所能及地帮社区做点事儿。”柴乾皓说。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加入和平区志愿者队伍,发挥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的优势,在投递快递、配送外卖时,宣传便民利民政策、开展社区服务、发挥监督员作用,成为基层治理“新”力量。
近年来,和平区贴近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建设“友好街区”,依托暖“新”驿站等阵地,开展系列暖“新”志愿服务。从“送元宵”、“送义诊”到“送精神大餐”,不断送去关心关爱,让新就业群体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共享者。
同时,和平区积极引导支持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成立美团、饿了么“和平小哥”志愿服务队、天津顺丰和平义务警格员志愿服务队、新兴街道新业态志愿服务队等队伍,并贴合新兴领域从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发挥群体优势,积极构建志愿服务场景,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平台,实现了与城市“新”朋友的双向奔赴。
志愿服务一起“向未来”
“DeepSeek到底是啥?我看年轻人都在说,今天终于知道了。”春节过后,DeepSeek成为街头巷尾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很多老年人也对这一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
劝业场街道花园路社区为居民安排了一场“DeepSeek智慧生活”讲座,邀请和平区数据局与和平区数据发展中心的专家们为居民讲解DeepSeek的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并展示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也能与时俱进地拥抱智慧生活。
“通过DeepSeek助力,我们更精准分析到社区青少年的成长需求,识别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为做好‘一小’服务提供了最新信息。”南市街道大都会社区紧密结合需求,探索将大数据模型融入社区项目评估、决策支持、服务事项分析、辅助办公等多个环节,开启AI社区的智慧治理新“视界”。
近年来,和平区积极探索数字时代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加强对“志愿和平”平台的应用,实现志愿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同时,通过开展“手机课堂”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帮助社区居民特别是帮助老年人利用数字平台提出志愿服务需求,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对接,新时代志愿服务与数字化同频共振,推动志愿服务向更加精细、专业的方向不断前进。
和平区将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四个善作善成”(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推动志愿服务在服务经济发展、凝聚服务群众、服务新兴领域、服务基层治理方面持续用力,让志愿服务更好融入城市治理、百姓生活,在服务改革发展中再建新功。
(本报通讯员 张卫波)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