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着眼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科普、文化、文艺、精神文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育健身、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群众对博物馆的文化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各地涌现出一批博物馆志愿者,他们用热爱与责任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传递出去。
日前,“初心如故,躬行致远”故宫志愿服务二十周年主题活动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办。据悉,自2004年12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以来,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历经20年发展,已成为故宫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20年来,600余名志愿者累计20万小时暖心服务,帮助逾百万人次观众触摸到文物背后的中华文明脉络,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苏力是首批志愿者之一。在珍宝馆服务的十余年里,她从最初的兴趣爱好逐渐转变为深深的热爱,将每一件文物视为朋友。每次她如数家珍地向观众讲述完这些文物的“身世”后,都会补充一句:“关注历史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在与文物的对视中,苏力逐渐领悟到文物背后所反映的历史中对文治的重视,以及紫禁城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她的带动下,家人也成为文博志愿者。
博物院的文化属性和资源使文博志愿者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拥有天然优势,但这也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905年,清末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了南通博物苑。为更好地服务游客,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南通博物苑在2004年建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累计招募4000余位志愿者,为公众服务超20万小时。为加强志愿者专业能力建设,南通博物苑创新采用“公共必修+岗位选修”的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内容包括文博场馆常见的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物学方面的课程。“我们针对不同类型志愿者能力提升需求,分岗位招募、培训志愿者,目前讲解组、公共服务组、新媒体组的志愿者人数动态保持在100人左右。”志愿者王燕说。
作为河北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者,徐晓鸣深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想要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只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徐晓鸣说,河北博物院志愿者有一整套详细的管理制度,从发布招聘启事到最终确定入选人员,中间要经过层层选拔,而后要进行培训,了解博物馆基础知识、文物知识、展览情况、讲解礼仪、博物馆消防安全知识和相关制度等。
文博志愿者团队不仅在讲解中传递知识,更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激发了公众对文物的兴趣和热爱。观众也想加入志愿者队伍是对他们的最好鼓励。浙江博物馆志愿者董臻说:“有一种鼓励更有力量,那就是有人听完讲解后到服务台来问:怎么才能成为志愿者。”事实上,董臻希望的这种鼓励并不少。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的志愿者报名中,好几位报名者在面试环节直接表示:“听了志愿者的讲解,觉得‘讲得特别好、特别有意义’,所以自己也来报名。”
随着各地掀起文旅热潮,越来越多文博爱好者加入志愿讲解员的队伍,让文物的历史得以延续,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