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话事 家风润治 志愿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湖南娄底探索党建引领基层善治

湖南省娄底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群众话事、家风润治、志愿赋能”三大工程,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纽带、家庭为基本单元、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基层善治路径。

群众话事:“屋场会”巧解“麻纱事”

“我让出菜地修这条路”“我负责协调邻户”……前不久,在涟源市古塘乡的古树下,20余名村民正与镇村干部围坐商议村道拓宽事宜。这场充满烟火气的“屋场夜话”正是娄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娄底通过将议事场所搬到屋场院落、田间地头,让干部工作下沉到屋场、感情联系到屋场、信息连接到屋场、贴心服务到屋场,让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了更大的理解和支持。

在娄星区,这种治理模式正迸发新活力。该区以“屋场”为单元,构建了“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的“三屋同治”模式,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三网融合”。“三屋同治”模式在杉山镇万乐村展现立体效能,屋场党小组牵头制定《文明屋场公约》,理事会组织“星级庭院”评比,合作社发展观光农业每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人均收入增长约28%。截至目前,娄底市累计召开“屋场会”9万余场,解决民生问题2.3万余个,化解矛盾纠纷1万余起。

家风润治:“小支点”撬动“大杠杆”

“和森同志‘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家国情怀,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双峰县蔡和森纪念馆,“传承红色家风”主题课堂座无虚席,讲解员动情讲述。该县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建成10个家风实践基地,编纂《双峰好家风》读本,开展“亮晒讲”家风活动1200余场,让曾国藩家训、蔡和森家书成为基层治理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娄底市全域推进家庭建设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相融共进,突出党建带家建、家风促民风,通过出台《关于强化家庭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的通知》、配套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家情家事档案等系列措施,不断织密微网格,全面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当“红色家风”在双峰县赓续传承时,新化县油溪桥村正演绎着现代版的“家国同构”。该村创新实施家庭积分制管理,将48项正向激励、52项负面约束细则纳入“家庭档案”,积分与集体经济分红直接挂钩。村民老彭因主动参与抗旱救灾获得加分,在年度分红中多获得800元奖励。这种“以小家带大家”的治理模式,带动全村年人均收入突破2.8万元,文明家庭占比达93%。

志愿赋能:“志愿红”助力“治理优”

新化县琅塘镇地处娄底、益阳、怀化三市交界,总人口8.4万,因人口流动大、群众诉求多元等因素,基层治理一度面临严峻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琅塘镇探索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干群一体、共治共享”的“琅塘星”治理模式,创新“三优先”激励机制,优先从志愿者中发展党员、优先从志愿者中产生村干部后备人选、优先录用志愿者到公益性岗位,广泛动员村民加入“琅塘星”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活跃在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助老扶幼等志愿服务一线,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累计吸纳志愿者近2万人,占全镇常住人口的14.2%,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近14万次。

志愿服务的力量正在娄底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全市构建“党建+志愿服务”体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包下沉村(社区),培育出娄底红、乐坪乐、长青藤、锑都红、上梅红、和森路上“和森红”等35个特色品牌,50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特别是“点亮微心愿”行动,通过2.3万个小心愿的实现,架起了党群连心桥。正如“和森红”志愿者小刘所说:“当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基层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破解“麻纱事”的屋场协商,到激活“家力量”的文明密码,再到点点星火的志愿实践,娄底基层治理的“三重奏”已谱成一曲党心民声交响的幸福乐章,每一节都是党建引领的鲜亮底色,每一声都激荡人民至上的深沉回响。

(本报通讯员 宁晶晶 谢慕岚)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