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党员带头 多方参与 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不断健全党建引领的组织动员路径和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多方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合作平台,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安徽省淮南市聚焦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加强力量统筹,优化服务方式,推动志愿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凝聚志愿服务力量 完善多方共治格局

淮南市立足城乡基层实际,建立志愿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的机制渠道,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共同提供基层社会服务。

市、县两级出台《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其工作规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汇聚多方资源,支撑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传承《淮南子》中倡导的“甘其所甘、乐其所乐、积爱成福、崇德向善”传统文化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全市多方力量推动“甘甘为淮”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探索党员志愿者带头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按照“发挥优势、人岗相适、全程纪实”的原则,明确党员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组织动员、方式路径、评价标准、激励制度、权益保障等,引导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下沉到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各村(社区)成立以村(社区)党员干部为骨干,辖区群众、新就业群体等为主要力量的志愿服务队,凝聚各类群体参与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

2024年7月,淮南市乡村法治夏令营在田家庵区安成镇沿淮村举办,由淮南市检察院“蓝·天使”未成年人检察志愿服务队牵头,联合淮南师范学院旭日社工、返乡大学生等100余名志愿者,对600余名未成年人同时开展司法保护教育。

淮南市选拔5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担任“网格哨兵”。2024年以来,他们通过“随手拍”向社区反馈杂物乱放、车辆乱停等问题1600余条,网约车司机免费载送中考、高考学生2000余人次,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向居民提供送餐、送菜、送药等志愿服务1600余人次。

凤台县35个社区分别以社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为核心建立志愿服务队,每个楼栋有1名楼栋长和2名以上党员志愿者,每人联系5~10户居民,培育“家门口”志愿服务力量。目前,全县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190支,招募居民志愿者2100余人,常态化为居民开展义诊、免费理发、水电维修等志愿服务。

《意见》提出,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如何保护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奉献爱心热情?淮南市一方面依托市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督导各单位按照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的原则,推动落实志愿者项目知情权、自愿选择权、人身伤害保险权、岗前培训权以及食宿行基本保障权等5大权利。另一方面,在村(社区)积分制管理中特别设置志愿服务积分制度,从服务事项、服务对象、服务时长、服务反响等方面赋分,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公共服务等。目前,全市村(社区)志愿服务积分累计达21.3万分,已兑换生活用品、公共服务等10.3万次,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同时,注重对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项目的激励,39个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被评选表彰。

“听说我暑假要去村里参加暑假托管志愿服务活动,爸妈特别支持!”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张静,回忆起第一次到寿县隐贤镇牌坊村,参与为期10天的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的经历,兴奋与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每到暑假,淮南市红十字会便会同市教体局,精心组织约60名大学生,奔赴寿县隐贤镇牌坊村等3个村(社区),开展充满爱与温暖的小学生暑期托管志愿服务活动。为了让大学生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主办方还贴心地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妥善保障其食宿与出行,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地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丰富志愿服务供给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淮南市积极创新方式和载体,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力军作用,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让基层治理提升温度。

相关部门指导全市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情况摸底、资源链接、规范培育等途径,建立群众志愿服务心愿清单、资源清单、主题清单、项目清单等4个清单,以供需清单化让志愿服务更精准、满足群众需求更高效。

2024年以来,全市各村(社区)积极开展“爱邻志愿服务日”活动,促进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到群众身边。围绕邻里和谐等重要事项,以“守望互助”为主题,全市村(社区)的3500余支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文明宣传、健康守护、文艺表演、水电维修、日常帮办等亲邻聚邻志愿服务1万余次。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开展用微信运动步数关注老人居家情况的“步”约而同以及“红色代办”等志愿服务1.1万余人次,守护老人安全;举办“童声童议·我是社区小主人”青少年暑期社区治理、“牵手困境儿童”等志愿服务3000余人次,护航儿童健康成长。在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点,举行腊八送福·“粥”到暖心、新春五送等志愿服务8000余次,让广大居民进一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024年6月,全市开展电动车乱摆放专项整治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名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消防科普宣讲、敲门入户提醒等,有力提升居民安全使用电动车意识。通过“电动车消防隐患随手拍”,推动电动车消防隐患整改1800余处,清理违规“飞线充电”、“进楼入户”电动车2900余辆。

2024年8月,高新区三和镇安理社区发动25名党员志愿者,通过加强工作宣传,积极引导616户居民参加观湖名居小区业主委员会投票,顺利选举并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空闲时能为社区居民服务,是我最开心的事。”每周四上午,退休护士段爱莲都会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义务为社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免费为大家提供健康咨询。田家庵区洞山街道黎明社区成立“七彩帮客”志愿服务队,用“赤橙黄绿金蓝紫”标注红色理论宣传、黄色法律咨询服务、金色老人服务等7项志愿服务。目前,已有1350名志愿者加入“七彩帮客”志愿服务队,占社区总人口的20%,每年为居民开展多种志愿服务5000余次。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质效,淮南市通过市、县财政支持、“幸福家园”村(社区)互助平台招募、各类社会组织帮扶等方式,筹集300万元资金,支持、孵化19个重点志愿服务组织,围绕基层治理开展31个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迈向更高台阶、释放更大效能。

利用全市“慈善一日捐”活动筹得的善款,淮南市实施一系列为民暖民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独居、空巢、留守老人“e守护”项目,在全市1700个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安装烟感报警器,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倾情守护特困老人居家安全。实施“慈善护航·与爱‘童’行”困境儿童提升项目,开展互助式志愿服务活动,为困境儿童等群体提供切实帮助。

2024年10月10日,淮南新志联爱心超市在大通区大通街道居南社区挂牌,以低于市场价的折扣,向社区现役和退役军人及家属、7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出售日常生活用品,社区居民也可以用志愿服务积分免费兑换商品,营造出温暖、友爱、和谐的社区环境。

拓展志愿服务深度 推动矛盾源头化解

志愿者源于群众,扎根基层、联系各方,在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淮南市打出系列组合拳,深化志愿服务赋能基层和谐稳定。

由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小组统筹,动员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市、县、乡、村(社区)四级组建志愿服务宣传队1100余个,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治、法治、德治宣传,推动民主法治意识深入民心、扎根基层。结合民法典“典亮生活 振兴乡村”“法润乡村社区”行动,2024年以来,淮南市开展集中宣传600余场次,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共同走进村(社区)为群众开展义务法律咨询2万余人次。

2025年初,荧幕上一部以淮南为故事舞台的电视剧《六姊妹》火爆出圈。它聚焦家庭情感与时代变迁,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活长卷,细腻描绘着人间烟火。剧中,姐妹亲情之“和”温馨动人,家庭传承之“和”厚重深沉,城市发展之“和”蓬勃向上,“和文化”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这些元素紧密串联,贯穿剧集始终。观众在跟随剧情跌宕起伏的同时,也被“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为弘扬传承这一珍贵文化,淮南市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携手‘六姊妹’,志愿传承雷锋魂”等活动成为闪亮名片。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深入基层社区,以实际行动诠释“和文化”。他们用热情融化冷漠,用爱心传递温暖,让“和文化”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在基层治理的各个角落,“和文化”正凝聚起强大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书写着新时代淮南的精彩华章。

议事协商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2024年,全市各村(社区)建立党组织领导的“众智汇”党群议事协商机制,组建以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律”、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热心公益人士等为主要成员的“众智汇”志愿服务队,搭建“村(社区)—村民小组(网格)—庭院(楼栋)”三级议事协商平台,落实“集、议、决、办、督、评”议事协商“六项步骤”,解决增设充电桩、管道维修、加装电梯、房前屋后垃圾清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500余个。

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臧巷村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村级议事协商理事会、组级议事会、庭院说事会等载体,广泛吸纳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新乡贤等成员,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共环境、公益事业和村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等18项议事协商目录,推动臧巷村产业快速发展、村民安居乐业。

淮南市还积极推动各村(社区)居民组建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设立“睦邻一家亲”调解室,同时邀请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三官一律”等专业人员共同联动,并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促进基层法治和居民自治有机结合,涌现出“为玉帛”调解室、“谢大姐”调解室、“老娘舅”调解队等一批基层矛盾调解先进典型,为全市基层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大通区上窑镇由镇党委女性班子成员牵头,联合镇司法所、妇联、派出所及各村(社区)优秀巾帼代表等共18人成立“窑和”巾帼调解队。调解队发挥女性沟通优势,开展“温情调解”,坚持以情感人、以法服人,受理并调处各类基层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2024年入选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秀案例。

(本版内容由安徽省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