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浙江省海宁市以西山社区为“试验田”,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动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探索以社会组织为牵引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西山实践”范例,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汇聚基层治理“新合力”。持续发挥社区党委火车头作用,建立“社区大党委”机制,吸纳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和财政局等21家共建单位,以及150余家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成员单位,汇聚多方力量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全市总结推广西山社区经验,成立市“潮城治社培训中心”,支持全市孵化社会组织4100余家,平均每个社区有18家,平均活跃度达80%以上。发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规范》,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全市6000余人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畅通作用机制发挥,构建社会服务“新场景”。西山社区坚持以需求谋项目、以项目找资源,推行“群众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模式,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梳理112项社区需求清单,链接群众“需求端”和社会组织“供给端”,量身定制65个服务项目,受益群众近20万人次。为支撑常年运行的公益项目,众筹设立“919爱心基金”、公益公积金,形成“有钱出钱、抱团做事”的合力。支持社区引育餐厅、超市等经济体。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对项目进行评估,确保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不是老百姓需要的坚决不做”。目前,全市常态化开展的服务项目超1200个,服务“老小弱新”占比达72.2%。
动员居民群众参与,激活治理主体“新力量”。探索居民自治新方法,由党员带头,把居民中的领头人、热心人、有心人动员起来。用好“乡情乡音”矛调解纷机制,社区成立“乡帮宁”新娘舅帮帮团等社会组织,带动全市4万多名川渝籍新市民参与治理服务,协助调解新市民纠纷2000余起,打造省“金口碑”调解品牌。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主动邀请“爱挑刺”的居民来“找茬”,并将他们中的一些人发展为兼职网格员、楼道“红管家”等治理骨干。在全市小区建立居民会客厅、楼道议事会等平台,营造“有话大家说、有事大家干”氛围。海宁市场主体超15万个,企业主、小老板众多,社区以项目“搭台”、让能人“唱戏”,引导一批“有钱有闲”群体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探索协同共治,丰富基层治理“新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理念和创新手段赋能基层治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社区依托社会组织链接内外资源,实现多方协同,拓展了“韧性社区”建设内涵,使社区逐步具备自主管理、应对危机的能力。依托“141”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数据驱动型服务供给,建立“社区数字大管家”,对重点领域和人群精准画像,提前感知。如针对失智老人,建立“益呼应”救助平台,为全市1200余位老人提供智能保护,预防走失风险。开展“大西山”片区组团治理,建立“大西山”综合党委,联动4个镇(街道)、18个社区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力量辐射各社区,带动培育更多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实现“一地培育”向“全域共享”延伸。
(作者系中共海宁市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