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

细“治”入微 开启基层治理“新密码”

江苏省张家港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腹地,基层治理面临城乡融合、人口流动等多重挑战。为破解治理资源分散、群众参与不足等难题,张家港市创新探索“党建+微自治”模式,以“一核双微三促进”为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从“单线发力”向“多方参与共治”转变,实现民生服务“零距离”、治理效能“满格化”。

党建引领强核心,织密自治“一张网”

张家港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强化顶层设计。市级层面出台《张家港市关于深化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用系统化思维擘画自治蓝图。

理顺层级脉络。在全市992个大网格基础上,因地制宜划分微网格5095个,实现自然村(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楼栋)党小组全覆盖,构建“代表大会议大事、党群议事议难事、小组议事议琐事”模式,村(居)民议事会实现党员比例超50%,全面打通群众自治“神经末梢”。

找准发力方向。聚焦城中村、开放式街区、外来人口集中生活区,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总结提炼基层治理“海棠36计”,形成“群众自提、党群共议、精准施策”的自治路径。

双微联动解民忧,激活治理“微细胞”

张家港市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基层治理的“风向标”,推动民生服务精准化、精细化。

把群众小事当成心头大事,以“微切口”撬动“大民生”。关注群众急难愁盼,探索建立城乡社区治理需求清单制,广泛开展民情恳谈、居民说事等议事协商活动,形成极具基层特色的“埭上老家”、“民声茶馆”等一批品牌,推动一批民生实事在议事中解决。自2018年起,创新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按照“居民提、居民议、居民决、社区党组织把关、镇(街道)审核”等流程,通过项目化途径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截至2024年底,共实施项目3020个,资金投入达1.6亿元。

把零星小事当成社会大事,畅通治理“微循环”。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将治理力量向“细微处”延伸。在全市推行基层治理问题动态排查机制,第一批次已收集9类44条问题,分层分类逐个研究解决。其中,可由基层群众自治解决的零星小事,发挥全市5774名海棠先锋(微网格联络员)联系群众优势,动员居民以楼栋、小组、社区为单元广泛参与群众自治。加强党委和政府指导,引入专业型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议事协商,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队伍,发挥走街串巷独特优势,鼓励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上报线索、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港城“流动哨兵”。全市基层治理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有机循环。

三促融合提质效,共绘幸福“同心圆”

张家港市坚持把融合共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动力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促难点堵点由“乱”转“治”。坚持在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围绕民生保障、农房翻建、环境整治、隐患治理等领域,在全市精选100余个基层治理项目,建立调度机制。后塍街道西墩新村21幢公寓危房解危项目,通过“党建+微自治”模式,组织8户居民进行为期两年的协商,以“居民自筹+政府扶持”方式,完成全国首个县域商品房自主更新项目。

促群众幸福由“表”及“里”。实施“睦邻点”提升行动,在各镇(街道)100%覆盖基础上,将“睦邻点”作为收集民意、议事协商、调解纠纷的阵地,探索变“陌邻关系”为守望相助的睦邻关系。全面开展党建引领自然村(住宅小区)“海棠红·幸福里”建设,首批29个重点点位已显成效,力争今年逐步在全市推广深化。

促治理成效由“点”到“面”。2024年,入选1个省级、4个苏州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同时在张家港市布局一批观察点,以自然村(小区)为主阵地,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践探索。打造“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共同体”工作品牌,已遴选30余个试点小区,实施“四方协同+N”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小区治理行动,建立信息公开、协商对话、联动共治、服务保障、赋能增效、效果同评等六大机制,力争以点带面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广泛效应。

(江苏省张家港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