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紧扣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持续深化“政社互动”、“五社联动”创新实践,以差异化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共性问题为突破口,以典范社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城乡社区精细化、精准化、精益化的治理新路径。
“需求画像+分类施策”精准把脉,
锚定差异化治理路径
太仓市建立社区分类指导机制,以精准治理提升服务效能,让社区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构建分类精治机制。2022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分类共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居民居住特点、人群特征、经济结构、发展特质等因素,将城市社区分为普通商品房社区、老街巷社区、动迁安置社区、村改居社区4种类型,农村社区分为传统乡村、城郊融合村、特色乡村、拆迁撤并村4种类型。
精准问诊治理需求。结合“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社情民意联系日”等工作机制,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群众自治、社区服务供给等工作,全面收集居民关心关注的社区治理难题,分析梳理后形成共性“需求清单”。8类社区共梳理了45类共性问题,找准社区治理关键环节,确保靶向施策、精准服务。
靶向定制破题良方。分别为8种类型社区定制和美宜居、改造提升、睦邻共建、城市融入、宜居宜业、同体发展、村美民富、平稳过渡等差异化治理目标,市镇两级指导试点社区制定实施方案,谋划差异化治理路径,实现社区治理的精准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资源整合+项目驱动”靶向发力,
筑牢实效化治理根基
太仓市坚持多方主体协同共治,全面整合社区优势资源,建立“资源―需求”项目化对接机制,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汇聚治理合力。建立162个社区“大党委”,发挥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以“组织共建、活动共办、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为发力点,搭建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目前,全市城乡社区普遍与不少于4个单位建立共建联盟,形成社区治理服务的共同体。
资源统筹夯实治理基础。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及慈善资源等,作为城乡社区分类治理的重要力量,充分激活社区党员、能人乡贤等内生资源,通过构建内外联动的资源整合机制,累计链接内外部资源9大类近20项,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项目驱动助推治理见效。坚持需求导向、项目运作,各社区以需求清单为指引,精准匹配辖区优势资源,科学设计治理项目,通过城乡社区“民主决策日”开展议事协商、集体决议,切实将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办实办好。全市各城乡社区年均实施治理项目4个以上,累计推动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增设、公共基础设施维修维护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0余件。
“试点突破+典范引领”梯次推进,
构建精细化治理体系
太仓市探索“试点探索―典型培育―品牌推广”递进式发展路径,以精准分类为基础、标杆示范为引领、成果转化为延伸,打造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新范式。
试点先行带动全域提升。自2022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采取“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方式,从首批48个市、镇两级试点社区扩展至2023年的119个,2024年实现全市覆盖,实施治理项目近1000个。强化智力支撑,建立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太仓工作站,组建专家智库团队,全程指导试点社区方案制定和项目落实。抓好过程督导和成果展示等关键环节,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常态化组织社区互学互鉴,实现治理经验全域共享。
典范引领打造示范样板。自2023年起开展“典范社区”建设,连续两年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市镇两级投入资金超4000万元。持续打造动迁安置社区、老街巷社区、特色乡村等9个社区治理样板,形成“一类社区一模式”的治理机制。
品牌赋能构建长效机制。发挥华东理工大学专家团队智库作用,系统总结试点社区分类治理创新实践,提炼形成老旧小区“自治+共治”、集宿区社区“集强集优”等特色工作法。开展典型案例征集,评选表彰5个先进单位、10个优秀治理案例和10个优秀社工案例,并在全市推广,有效发挥示范辐射效应,带动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江苏省太仓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