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

下足“绣花功夫” 绘制“善治画卷”

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江苏省昆山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实现资源力量由散到聚、物业管理由粗到精、多方共治由弱到强的质变飞跃。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多方共治

突出治理核心。依托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落实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和民意收集、议事协商、评议听证“三个会议”制度,凝聚多方合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扎深治理“根系”。聚焦新市民劳动者和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实施新市民劳动者关爱服务提升50条举措,举办“五社联动 美美与共”系列活动,发动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等通过多方联动互促,提升社区治理质效。以“花园红茶坊”、“共享晾衣架”等项目为载体,不断激活居民自治活力。

融合志愿网格。聚焦“一老一小”和群众生活需求,链接各方资源,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扩大以党建为引领、村(社区)为服务平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志愿者为辅助的基层治理“朋友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民服务。

坚持群策群力,汇聚先锋力量

“头雁”引领作表率。深化“书记抓、抓书记”,紧扣“百户亮灯”、“有衣有靠”等一批小切口、实战化的书记项目,推动党组织带头人主动当好基层治理“排头兵”,将群众所“盼”转变为书记所“干”。聚焦邹家角社区“最佳角”、绣衣社区“绣花针”等工作法,培育全省“百名示范”书记4名、“千名领先”书记37名,形成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党员示范显担当。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法,持续深化党员先锋“十带头”实践,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暖心聚“新”等行动,依托“党员向居住地报到”小程序,推动新市民党员、新就业群体党员向居住地报到。深耕“星期天先锋”工作模式,发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批党员骨干成为基层治理的“先锋领路人”。

多方共治聚合力。鼓励倡导符合条件的党员、公职人员、退休干部等竞选业委会成员,推动全市业委会(物管会)全覆盖。深化“四议两公开”等机制,创设“香樟树下拉家常”、“有事好商量”、“圆桌会议”等党群议事载体,发动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问题e线拍”等活动,引导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商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点位布设等一批小区治理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夯实群众基础

筑牢“红色阵地”。聚焦资源下沉、力量配置、纠纷调解等问题,在全市选取11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掌握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提炼先进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基层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依托野马渡文体中心、尚明甸村乡野硅谷等载体,打造多个服务新就业群体、新市民群体、志愿者等群体的一站式、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阵地。依托园区、商圈、楼宇、站点等推进党组织覆盖,新建“两企三新”党组织54个、建筑工程行业党委1个,新摸排核实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党员84名。

打造基层阵地堡垒。推出新江南社区友好社区、周庄古镇友好商圈等90处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发布《昆城暖“新”驿站建设指引》,推动设立标准型昆城暖“新”驿站200余个,整合各类阵地资源打造“6S”功能型昆城暖“新”驿站30余个。在银和社区的银都商圈、贞丰里社区的壹元茶馆等打造共享空间,嵌入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公益互助等资源,将商业、公益、文娱及居民日常业务办理等融入“共享客厅”。

探索治理新模式。聚焦企业集宿区人员密、管理难的问题,探索集宿区社区化管理模式,锚定党建引领集宿区治理“五个一”工作机制,成立首个集宿区社区梧桐社区,推广集宿区星级达标考评体系,打造24个集宿区示范点,围绕“‘宿’造青春”、“普法先锋”等服务队,通过“青年大学习”、“青春微聚会”等服务载体,常态化开展“党群服务进集宿区”行动,配合推动大型企业集宿区党群组织应建尽建、党群工作者应派尽派、党群服务应享尽享,让新就业群体、新市民劳动者感受昆山城市温度,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江苏省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