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视角下的大社会治理苏州实践

胡跃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特别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创新特点和本土特色的大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与发展路径,将传统的“条线治理”“区块治理”“散状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分类治理、精准治理和高效治理,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创建“三大机制”,

完善大社会治理组织架构

苏州市牢固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构建起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

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2024年6月,在中共苏州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架构下,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社会工作部协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专项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工作规则》和《日常工作细则》,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机制高效运转。设立网格化管理、民生服务、基层平安建设等7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单位,推动落实重点项目12个。

健全“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工作机制。持续用好“社情民意联系日”“社工留言板”等群众意见收集渠道,依托全市社会治理(大信访)数据采集风险感知系统,打造“民呼我为”线上平台,全面构建“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问题流转四级网络体系,形成问题诉求“一站式收集、多部门协同、跨层级督办”工作格局。目前,苏州各县市(区)有关工作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或负责组织工作的常委负责推进,镇(街道)由党委副书记负责,有效提升问题解决质效。

健全直接联系基层一线工作机制。选取张家港市大新镇等44个有代表性的镇(街道)、村(社区)作为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推动各级领导做好挂钩联系和日常走访,直接掌握基层治理的一手资料。

聚焦“三大任务”,

夯实大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苏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强基提能惠民”三年行动,持续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破解基层减负难题。出台《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22条措施》,定期对涉及村(社区)的考核事项进行专项自查。研究推进包括上级部门赋能清单、基层治理机制等在内的攻坚举措,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让基层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为群众谋实事干实事。持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不断建强网格工作体系,推广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包网格、“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等经验做法,推动公安、民政、城管等网格多格融合,以小网格撬动社区治理“大能量”,助力保安全、保稳定。

用好数字赋能“利器”。坚持“三治”融合,发挥智治支撑作用,依托已有“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成效,优化应急救援、阳光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数字化治理应用,打造一批“先诊疗后付费”、物业报事维修、停车便利化等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全面推广“一表通”基层数据资源综合采集系统,归并多部门政务端口,整合各条线数据资源,严格落实报表内容准入制度,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切实推动基层无力解决问题提级处办。

补齐社会参与短板。苏州市现有378家专业社工机构,350万余名注册志愿者、3.4万支注册志愿服务队伍和3.1万名持证社会工作者,但也存在活跃度不高等问题。全市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孵化培育力度,按照“一镇街一组织、一社区一团队”要求,开发一批镇(街道)示范样板和村(社区)应用场景。畅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注重挖掘和培育业委会成员、物业人员、“老娘舅”担任楼栋长,将优秀新就业群体纳入“海棠先锋”工作队伍,努力把“服务对象”发展成“共治力量”。例如,昆山市成立江苏省首家物业融合法庭,选聘6家特邀调解组织、23名特邀调解员,为法院审理物业纠纷提供专业力量,化解物业纠纷率超75%,辖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案件较成立前减少52.4%。

开展“三大行动”,

推动大社会治理落地见效

苏州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围绕基层治理中的问题短板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补短板、提质效,使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开展问题攻坚行动。针对基层治理的共性问题和难点堵点,苏州在全市范围内确定首批576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攻坚项目,逐一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通过清单推进、领导包案、横向协同等措施,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开展矛盾前端化解行动。深入开展矛盾问题大走访、大起底、大化解工作,加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等工作力度,推动信访问题源头预防。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依托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推出各类社会心理服务和预警干预活动。推动县、镇、村三级“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实战化运行,吸纳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心理服务机构、律师团队等社会力量进驻,用足用好法理情各项措施,“一事一策”调处化解。

开展新市民关爱行动。聚焦新市民就业、住房、就医、随迁子女安置等难题,出台《关于实施“苏城暖新”六大行动 全面提升对新市民劳动者关爱服务水平的意见》,推动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关爱举措。汇聚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开展安居助困、医保纾困、助学圆梦等八大帮扶行动,引导优秀新市民劳动者加入党组织、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让他们切实感到苏州的“温暖”。例如,姑苏区联合市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夜间食堂,以“流动+定点”的方式,每晚固定时间在位于市中心的观前商圈、南门商圈、万达商圈等新就业群体集聚地,提供丰富晚餐。

苏州作为开放型外向型超大城市,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率超8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国领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苏州常态化服务人口超1600万,新市民劳动者超800万,社会治理面临各类新问题新挑战,要摆脱一时一地一部门的传统观点,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共治,不断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群众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广大群众提供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苏州市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