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131”工作体系,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努力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一个中心”推动矛盾纠纷集中调
平塘县将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做到群众诉求“全响应”、便民服务“零距离”。
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一站式办结、一体化服务”原则,整合综治、民政、医疗、退役军人、乡村振兴、劳动就业、法律咨询等服务窗口,规范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打造便民高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整合“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将综治、信访、法院、司法、城管、公安、人社等部门引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针对群众求助、信访事项等进行“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通过凝聚多方力量,提高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水平,形成集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分析研判、培训指导、交办督办等职能于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
规范“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流程。依托贵州省网格化信息平台,针对群众不同诉求,及时准确区分类型,快速分流到相关窗口办理。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对群众诉求实行跟办督办和销号登记,形成登记、办理、反馈流程闭环,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次人”,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三支队伍”确保矛盾纠纷有人调
平塘县选优配强网格员、联户长、调解员三支队伍,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诉前,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建强网格员队伍。健全完善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管理机制,选派128名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696名干部任工作组组员,下沉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同步担任网格员,当好矛盾纠纷“排查员”。通过网格员深入走访摸排、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将“被动上门”转化为“主动调处”,力求矛盾纠纷问题不出网格。
建强联户长队伍。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细化网格范畴,优化联户单元,明确党员、退休干部、村民小组长(社区楼栋长)、护林员、退伍军人等人员担任联户长,充分发挥联户长信息收集员和矛盾纠纷“和事佬”作用,通过摸底、走访、协调,让群众“大事变小事、小事变无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建强调解员队伍。通过吸纳法律明白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加入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其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建成一支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开展群众矛盾纠纷研判和论证,形成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合力,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一套机制”实现矛盾纠纷高效调
平塘县探索建立“综治+公安+司法”的矛盾纠纷多方联动调解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打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组合拳”。
建立源头预防及时发现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常态化入户摸排各类纠纷诉求等情况,确保事前排查到位,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分类,积极引导群众寻求正规渠道解决,确保矛盾纠纷、信访诉求等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
建立事中化解及时调处机制。针对正在调解的矛盾纠纷,严格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由综治中心联合司法、公安、调解员、网格员共同入户走访,面对面向当事人释法解疑,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做实矛盾纠纷“事中化解”,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建立事后回访跟踪服务机制。针对已经调解结束的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协同司法、公安、网格员及时组织开展回访监控,做好事后回访,防止纠纷复发,确保化解一起、稳定一片。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