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互助工坊”里的幸福刻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坚持以打造“党建引领互助社区”为目标,积极探索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以“社区互助工坊”为切入口,创新打造“党建链+治理链+服务链”三维联动体系,着力构建“资源共享、多方共治、服务到家”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

为基层治理“蓄能充电”

王奶奶是古城台街道昆仑路东社区的一位独居老人,家中经常发生的电路故障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便。自从社区建立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后,她的困扰迎刃而解。网格员接到王奶奶的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将需求派单至“社区互助工坊”的施师傅。

施师傅不仅迅速上门排查修复电路隐患,还化身“安全宣讲员”,为老人定制了水电安全使用指南。这样的服务让王奶奶倍感温暖:“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

城西区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红色引擎”,持续深化“群众点单—党委派单—联盟接单—社区评单”服务闭环机制,有力推动资源向小区集聚。积极构建“1+4+N”协同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核心枢纽作用,联动4个社区党委,整合辖区38家企事业单位、12个基层党组织及商户联盟,梳理出法律援助、医疗卫生、家政培训等各类资源清单,精准匹配居民需求,实现资源和群众“零距离”对接,推动形成“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办”治理联动机制,有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民生小事

为基层服务“牵线搭桥”

城西区依托“社区互助工坊”及时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直达小区,将问题解决在一线,让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聚焦家政服务、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民生高频领域,授牌成立11个“社区互助工坊便民服务点”,实现“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全域覆盖。

同时,发布“能工巧匠”招募令,设置技能展示“擂台”,吸引数名水电维修、裤边缝补“能人巧匠”,通过现场“献技”传授各类家政技术,累计受益群众达200余人次。探索推行“仪式+服务+体验”服务模式,现场开展政策咨询、爱心理发等服务,切实做到“服务零距离、温暖长相依”。

“社区互助工坊”不仅关注大问题,更注重解决居民身边的“小麻烦”。针对辖区居民普遍反映的“磨刀难”民生诉求,街道党工委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邀请“王老五磨刀”加入“社区互助工坊”,开展“流动式”巡回服务。自今年4月以来,已累计开展便民磨刀服务26场次,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以前想磨刀得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真是省心又省力!”这项服务的受益者之一李大爷说。

立足政策宣讲

为凝聚共识“添砖加瓦”

城西区注重政策宣讲和民生关怀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实现寓教于乐。全力打造“政策服务大集”,联合8个部门组建专项服务联盟,围绕农民工权益保护、妇女维权、移风易俗、电信诈骗等内容,建立法治保障、平安护航、文明共建三大特色服务板块,引导居民在参与文明养犬、移风易俗倡议、反诈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中深化政策认识,实现政策宣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城西区还创新开展“社区互助工坊”便民服务日活动,推出“沉浸式”便民服务矩阵。现场设置“反诈实战营”,通过“案例展板警示+短视频揭秘+情景模拟攻防”宣教模式,组织居民参与“诈骗话术破解”、“紧急止付演练”等互动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形式让200余名群众强化防诈意识。

“社区互助工坊”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将秉持党建引领、多方共治、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持续深化‘社区互助工坊’工作,不断深化和拓展服务内涵,努力打造更加贴近居民需求、更具时代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城西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贺子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