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行春夏秋三季的“凉亭夜话”、“树下议事”,以及冬季的“围炉夜话”、“上屋议事”等基层群众议事新模式,帮助群众化解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让基层治理更有效度、矛盾纠纷化解更有力度、干群关系更有温度。
问情聚人心
议出“民之声”,话出文明风
卢氏县将基层治理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创新打造“凉亭夜话”基层协商平台,通过“党委搭台、群众唱戏”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乡镇党委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格局,制定“议题收集、议事协商、跟踪督办、形成成果、群众评议”工作机制,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全县19个乡镇利用“凉亭议事会”等议事协商平台,引导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热议趣闻轶事、闲聊家长里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身边好人好事。各级党组织因势利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基层干部在议事讨论中,对户情、组情、村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梳理出“民情清单”,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卢氏县木桐乡鸟桥村向阳组与鸟桥组的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淤堵严重,初步估算维修需5万元,通过“凉亭夜话”平台议事协商,村民从最初质疑转为积极参与,乡政府协调管材,70余户村民义务出工,就地取材,最终仅花费2000元费用便完成管道修缮,供水情况明显改善。
问需解难题
议出“同心圆”,话出和谐曲
卢氏县的271个建制村(社区)依托凉亭、村头等相对自由的议事场景,通过“群众提、干部答、集体议”的议事规则,聚焦民生实事、发展要事、矛盾难事、村务公开、文明新风等5类核心议题,按照“组级讨论—村级汇总—乡镇统筹”三级议事终结、成果转化机制,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群众议事会,不仅广泛收集了村民意见建议,还有力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双槐树乡开展“凉亭夜话”、“村头议事”活动40多场,通过“解决一次纠纷、办理一次养老保险认证、宣传一次惠农政策、倡导一次文明新风、普及一次法律常识”等“五个一”活动,共解决矛盾纠纷13起,办理养老保险和高龄认证800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0多条,解决了过去“家庭纠纷不愿讲、邻里纠纷不好讲、矛盾升级不敢讲”的问题。一场场群众议事会成为大家解开心结的“暖心会”,邻里和睦一家亲、守望相助促和谐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全县信访高发地区推行“凉亭夜话”后,信访量下降50%以上,2024年卢氏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约24.2%,获评“三门峡市平安建设优秀县”。
问计谋发展
议出“新思路”,话出金点子
以强化党建引领为抓手,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制度体系保障、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通过“凉亭夜话”等形式,一方面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隐患及不稳定因素,并借助群众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初信初访解决在群众身边。另一方面从群众的所思所盼中汲取智慧,群策群力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出主意、找路子。面对资产闲置、留守群体增收困难等现实问题,卢氏县拐峪村及时启动议事程序,乡镇党委联合职能部门下沉村组参与议事,引导群众转变思维,通过议事会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利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300平方米场地创办“创业技能培训中心”,利用原服装厂遗留的80余台缝纫机,发展毛绒玩具代加工产业,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每人月均增收1500余元,既解决了留守妇女有缝纫技能却苦于无增收渠道的问题,又解决了资产沉睡难题。下一步,卢氏县将继续聚焦事关群众的棘手事、忧心事、暖心事,以小场景、小视角、小切口,展现大作为、撬动大治理、引领大文明,努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河南省三门峡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