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红色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众多第一的江西省吉安市,一山一水间都蕴藏着厚重的“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吉安市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探索“红色文化+基层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有吉安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红色文化是我们村最大的特色,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我们通过红色文化赋能,不断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站在半山腰的“点赞雕塑”前,指着美轮美奂的村庄自豪地说。

基层治理,重在基层。吉安市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切入点,创新探索“红色文化+基层治理”新模式,以红色文化激发治理活力,走出了一条富有吉安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治理之基

加强基层治理,必须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核心,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吉安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使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2024年,吉安市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88个。同时,加强基层为民服务阵地建设,全市2933个村(社区)中,2676个实现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合一”,其余257个全部实现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二合一”。

为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吉安市不断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在乡村,设置党总支91个、党支部2710个,划分网格党小组5617个,推选党员中心户3.2万余户,全面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在城区,设立基层党委59个、社区党组织224个、网格党支部1473个,组建1.1万余个楼栋(小区)党小组,推选4.3万余户党员中心户,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在居民小区,新建385个党群服务站,构建了由小区党群服务站收集上报形成“清单”、社区统一“派单”、各责任部门和网格员“接单”的责任闭环,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及时调解矛盾纠纷,让群众的幸福成色更足。

聚焦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吉安市培育创建“井冈党旗红 争当‘吉先锋’”党建品牌,传承“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双招双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社会治理等攻坚克难一线成立“吉先锋”党支部、组建“吉先锋”党员突击队,将党旗插在最前线、把堡垒筑在最前沿、让党员冲到最前头,激发基层治理强劲动能。

“我们社区的‘吉先锋’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法治宣传岗、矛盾调处岗、治安巡逻岗、心理咨询岗,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在环境卫生整治、敬老助学济困、安全隐患排查、文明城市共建等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不仅是社区工作者的好帮手,也是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力军。”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铁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秦文翔说。

吉安市还着力打造“全要素网格”,优化网格设置和运行机制,推动各类网格“多格合一·融网强基”,不断提升社区精准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真没想到,我们反映的小区电动车没地方充电问题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家住安福县平都镇观音塘社区福康小区的居民李大妈谈及社区网格员“入户听诉”为民办事的高效率,不禁竖起大拇指。

不仅在安福县,吉安市13个县(市、区)今年以来全面开展万名党员进网格参与基层治理行动,10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专兼职网格员等纷纷下沉一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推进“入户听诉、接诉即办”,建立百姓民情档案,共收集群众诉求问题19.6万个,排查化解各类纠纷和风险隐患6.9万个,推动解决民生实事5.8万件,全面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

用好红色阵地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我们经常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大讲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共商共议村里大小事。这里是村里老少乡亲最爱去的地方。”井冈山市葛田乡古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玉荣感叹道,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主阵地。

井冈山市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加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山公园等红色文化阵地建设,通过红色大讲堂、红色宣讲团、红色讲习所、红色沙龙等活动,激发基层治理的红色动能。

此外,井冈山市进一步深化拓展红色阵地作用,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建“红色调解队”298支、建立“井冈议家亲”说事平台141个、成立“映山红”志愿服务队253支,凝聚治理合力,实现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吉安市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众多的红色遗产如繁星闪烁在吉安的山川田野、城市乡村,全市现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机构旧址、革命人物故居、旧居等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900余处。

吉安市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红色大讲堂、红色陈列馆、红色影院、红色书屋、红色驿站等一批别具特色的红色教育阵地,将红色文化全方位、多维度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吉州区长塘镇充分用好红色文化阵地,依托镇域内“毛泽东李家坊调查”旧址、“毛泽东西逸亭调查”旧址、江西省苏维埃历史陈列馆、舒行将军故居等红色资源,以打造“红色文化精品镇”为抓手,实施“党建+红色治理”项目,不断深化“一格八员、一网三色”社会治理模式,把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胜势。

“今年以来,我们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22支,常态化开展‘点亮微心愿’、法治宣讲、善行帮扶、纠纷调处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余个。”长塘镇党委书记汤英杰如是说。

吉安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将军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吉安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物、事、人、魂”,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基层治理资源,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登龙乡朗石村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吉安西区核心组成部分,有红军广场、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讲习所、红军井、红军标语等10多处革命遗址。朗石村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培根铸魂教育基地,先后建设了红色广场、红色大讲堂、旗杆石林、赣西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阵地,使之成为革命教育、理想教育、党性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科学优化设置网格56个,建立完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让党员活跃在网格,就近、就事、就便助力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为村民宣讲政策法规、解决矛盾纠纷、扶持产业发展。“去年,村里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筹集200余万元种植‘阳光玫瑰’葡萄46亩,吸纳我们困难户入股,户均增收5000余元。”村民吴福德领到股金后开心地说。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大力推进暖‘新’城市创建,开展红色暖‘新’行动,选树‘红色物业’小区30个,建成了14条暖‘新’街区和257个暖‘新’红色驿站,聘任504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担任兼职网格员,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吉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弘扬红色文化

塑造基层治理之魂

吉安市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以赓续红色血脉为精神引领,不断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通过深入实施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出品了《三湾改编》、《井冈星火》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排了大型红色采茶戏《有盐同咸》,组织编写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教育读本,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形式,开展“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在追寻红色记忆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民事民办,民事民治。吉安市坚持把红色名村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基层群众自治等紧密结合起来,共建成红色名村104个。

省级红色名村万安县枧头镇兰田村,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依托村里兰田英雄广场、红军独立第五师旧址、红军后方医院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陶冶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曾广和介绍,今年以来,兰田村通过“村民说事会”收集村民意见建议23条,协调劝阻大办酒席、高价彩礼等不良习俗10余次,“吉先锋”志愿服务小分队参与防汛抗旱、矛盾纠纷调处、人居环境整治和为民帮办代办服务等100余人次。

走进遂川县草林镇大坪村,可以感受到红色是这里最鲜明亮丽的色彩。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圩场——草林圩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坪村,有一位坚持数十年从事红色电影放映的“文化名人”——谢九玲,或组织村里的志愿者在红色治理大讲堂(红色影院)为游客放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红色圩场》,或为前来研学的青年学生宣讲井冈山精神,或在村中的红色教学点为游客讲述革命斗争故事……“为了让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牢牢铭刻在每个村民心中,我们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红色立村、发展强村、和谐兴村’的理念,成立了村里‘红圩和事佬’调解室,设立了心理辅导‘何馨工作室’,组建了平安志愿服务队伍,以红色治理劲吹文明风,通过红色文化润村、产业发展富村、平安建设稳村,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兰的话道出了每一位村民的心声。

永新县是著名的“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发生地,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永新县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大力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优良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等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创新打造“民声半月谈”群众议事平台,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素有“东井冈”之称的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通过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激发红色动能、树立红色标杆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我和老叶家几十年的山界纠纷,多亏了‘说事团’郑团长的调解才得以彻底解决。”东固畲族乡敖上村村民王茂兴夸赞的这个郑团长就是村里的“‘东井冈’说事团”团长、老党员郑远权。去年,东固畲族乡在每个村都组建了一支由退役老军人、退休老党员、老法官、老干部、老教师、红军后代等参加的“‘东井冈’说事团”,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引导教育群众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吉安市积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身边问题,创新打造“赣事好商量+吉事广议”议事协商平台,畅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不断增强群众自治活力。去年以来,吉安市推动每个县至少建立1个群众议事协商品牌,涌现了永丰县“永红网格说事”、吉水县“‘红小二’议事厅”、遂川县“民情恳谈会”、泰和县“幸福茶话会”、峡江县“邻里小院板凳会”、新干县“红色星期六”说事会等一批议事协商品牌,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如今的吉安,红得热烈,美得醉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层治理向好向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编辑手记

在革命圣地井冈山脚下,江西省吉安市以红色文化为笔,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这片浸润着井冈山精神的热土,正通过“红色文化+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基层善治的吉安路径。

红色引擎驱动治理创新。吉安市传承“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把党组织建到楼栋,开展万名党员进网格参与基层治理行动,10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等下沉网格,形成“入户听诉、接诉即办”的闭环响应机制,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文化浸润激发治理活力。900余处红色遗存变身基层治理阵地,红色大讲堂、红色调解队、红色志愿服务构建起立体化的基层治理网络。从“‘东井冈’说事团”到“民声半月谈”,从红色名村建设到暖“新”驿站创建,革命传统通过现代治理场景焕发新生,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治理智慧,让红色基因转化为群众自觉参与的行动密码。

群众路线夯实治理根基。吉安市创新打造的“赣事好商量+吉事广议”议事协商平台,让村民说事会、红色议事厅遍地开花。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村规民约,用革命传统涵养文明乡风,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涌现了永丰县“永红网格说事”、吉水县“‘红小二’议事厅”、遂川县“民情恳谈会”、泰和县“幸福茶话会”、峡江县“邻里小院板凳会”、新干县“红色星期六”说事会等一批议事协商品牌,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报通讯员 胡唐云)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