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新”聚力,基层治理出“骑”效(新兴领域党建)

在贵州省遵义市,1.3万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于小区楼宇之间,这些骑手熟悉社区,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为了把这一群体组织凝聚起来,遵义市创新打造党建领“新”、服务暖“新”、治理融“新”工程,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实现新就业群体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党建领“新”,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实施新兴领域提质三年攻坚行动,建立“1+3+3”党员联系机制,即1名党支部书记辐射带动3名党员,每名党员带动3名就业人员;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行动,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立服务矩阵,累计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40余个,推动成立新业态工会组织50余个,让新就业群体找到了组织归属。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城市边缘人,现在支部活动在驿站开展,我们还会参与基层治理,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有着20年党龄的网约车司机帅师傅感慨道。在播州区,6个新业态流动党支部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关爱老幼、清洁环境、高考送考等“快乐帮”志愿服务活动。红花岗区万里路街道成立“红色驿家”党支部,筑“巢”引“蜂”,让流动党员找到“家”,将辖区17个网格区域与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的工作区域相契合,将“蜂巢”有力织在网格。

服务暖“新”,300个驿站筑起城市温度

中午12点,外卖骑手黄坤走进红花岗区“红城驿站”,熟练地接水、热饭,给手机充电。这个配有沙发、医药箱、饮水机等设备的20平方米空间,是遵义市打造的300个“遵新义站”之一。针对新就业群体吃饭难、休息难等问题,遵义市整合党群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资源,打造“15分钟暖新服务圈”,同步试点上线VR全景导航,实现“一图找驿站、一键到我家”。

这是遵义市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的一个缩影。红花岗区创新打造街区友好商铺联盟,50余家临街商铺提供特价餐饮、理发打折、购物优惠等暖“新”服务;新蒲新区将驿站服务延伸至心理健康咨询、法律维权等需求;赤水市划定50余个快递、外卖专用停车位,解决新就业群体停车难问题……去年,遵义市共有约2万人次新就业群体享受暖心服务,其中1400余名新就业群体享受免费体检服务。一系列措施,正如洗花井社区驿站墙上的标语:“您为城市奔跑,我们为您护航”。

治理融“新”,“移动探头”激活“末梢神经”

前不久,在遵义市播州区天池大道互豪世贸城10栋3楼,一家店面突然起火,瞬间浓烟滚滚。贵州顺丰马家湾营业店仓管员李俊成第一时间发现火情,迅速将情况上报给营业店管理人员。在等待救援的同时,营业店管理人员迅速反应,积极组织灭火,并紧急联系附近顺丰营业店的网约配送员前来支援。经过半小时的紧张奋战,火情被成功消灭,也将周边商户的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

在遵义,像李俊成这样的“流动网格员”已有2000余名,他们既是网约配送员,更是社情“直报员”、应急“先锋侠”。

红花岗区创新实施“划区定岗”制度,将商务楼宇、商圈等区域划分79个“流动网格”,骑手们通过“随手拍”上报市容问题,参与安全巡查、卫生维护等工作。家住迎红街道福景社区的蹇辰从事外卖送餐行业5年,对社区的每个角落都比较熟悉。他说:“只要社区需要,我一定竭尽所能,这让我感觉很自豪。”

凤冈县组建“骑兵团”宣传队,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化身“流动探头”,反馈安全隐患200余处,协助整改乱停乱放120余起,社区投诉率下降30%。“我们熟悉每条街巷,上报问题就像给城市做‘CT扫描’。”网约配送员王磊展示着手机里刚拍下的破损井盖,10分钟后便有相关部门的处置结果反馈到群内。

“这种双向赋能模式破解了传统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难题。”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付胜奎表示,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显著提升,解决了群体权益保障问题,激活了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

(本报通讯员 李宜宇)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