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东南部的黄海之滨,乳山市以“中国牡蛎之乡”闻名全国,这里拥有170万亩国家一类海水养殖区,年产牡蛎50万吨。2024年,乳山牡蛎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2万余名从业者人均年增收8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过去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各干各的,价格战打得厉害,品牌溢价上不去。”乳山市牡蛎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秘书长刘卫国坦言。2024年,乳山市牡蛎产业综合党委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党委书记,海洋发展局、市场监管局等7部门分管领导及龙头企业党组织书记任委员,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协会落实”的一体化格局。创新构建“牡蛎协会+7大关键环节协会分支站点+N家会员企业”三级管理体系,覆盖全产业链845家企业,同步建立“协会党组织提名—产业综合党委审核—市委‘两新’工委备案”的人选提名审核机制,确保把讲政治、会管理、业务精的人才选拔出来、用到关键。“现在协会班子既有政府视野,又懂企业痛点,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华信食品(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海军说。
针对乳山本地企业新品种繁育能力不足的问题,2016年协会通过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院校合作,打造三倍体牡蛎苗种供应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力攻关,培育三倍体牡蛎新品种,掌握市场主动。
从事牡蛎养殖近20年的王志刚是远近闻名的“牡蛎大王”。作为土生土长的乳山人,他一路见证了“乳山牡蛎”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说起其中的变化,王志刚觉得这得益于养殖技术的优化。“受品种和地理因素限制,一般在5月到8月份没有新鲜牡蛎上市,而三倍体牡蛎具有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的优点,而且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王志刚说。
除了三倍体牡蛎良种之外,近年来,协会还重点推广“贝隆”、“海大1号”等新品种,提高乳山牡蛎品质。“这款牡蛎新品种是我们外出考察市场时发现的高端产品,它的特点是个头较大、肉体丰满,营养价值较高。”海阳所镇西黄岛村养殖户王欢欣喜地看着刚刚打捞上来的新品牡蛎“贝隆”介绍,由于乳山市牡蛎养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少牡蛎经销商专程来到乳山抢购牡蛎,这款牡蛎新品上市后,收益非常可观。
2021年,协会建立全国首个牡蛎地理标志防伪溯源系统,统一“乳山牡蛎”品牌形象标识,并为每件乳山牡蛎产品带上防伪“身份证”,详细记录着牡蛎出自哪片海区、哪家加工厂、出场时间、规格等信息,实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品牌有保障。“有了品牌保护,我们卖得放心,消费者买得安心。”一名电商从业者表示。
牡蛎产业综合党委与电商、文旅等行业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引进智创电子商务产业基地项目,在京东、淘宝等线上平台设立“乳山牡蛎旗舰店”,在直播平台培养了一批带货主播。目前,全市从事牡蛎销售电商人员达到3000余人,2024年“双十一”、“双十二”当日线上销量超过300吨,销售额突破700余万元。
协会联合乳山市人社局面向农村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劳动群体,围绕养殖、深加工、烹饪、销售等环节用工特点,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融合培训模式,打造“中式烹调+乳山牡蛎”、“运营短视频制作+乳山牡蛎”、“创业+乳山牡蛎”培训体系。2024年以来,开展乳山牡蛎产业链培训,实现就业率达95%以上。
(本报通讯员 田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