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干事”到“干成事” 构建社区工作者“选培管用”全链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工作者要履行好党和政府交付的任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北京市朝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共朝美好 潮美社工”品牌建设为目标,构建社区工作者“选培管用”全链条机制。

在此过程中,朝阳区涌现出张驚制、殷金凤、刘东风、郑树丽等一批扎根基层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代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回应民需。

科学管理 完善“精管善治”制度体系

朝阳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出台《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办法》,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等纳入考核指标,实行“季度评+年度考”,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晋升评优挂钩,形成“优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格局。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专技补贴”动态增长体系,落实带薪休假、健康体检、困难帮扶等关爱措施。

深化“双线发展”通道。完善“社工—社区副职—正职”晋升路径,鼓励“助理社工师—社工师—高级社工师”专业发展,持续做好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向事业编、公务员岗位晋升工作,强化社区工作者跨区交流,以专业知识助推社区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有盼头、有奔头。

选培并重 构建“源头活水”人才矩阵

创新选拔机制,拓宽“入口关”。朝阳区严格落实《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构建多元化选人机制,拓宽来源渠道,近三年面向社会累计公开招录4500余名社区工作者,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随军家属等300余人,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2.2%,学历结构持续优化,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智力支撑。

优化结构布局,激活“一池春水”。通过老带新、传帮带,以“理论教学+实战指导”,传授群众工作方法和社区治理经验,推动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目前40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占比59.8%,50岁以下占比超90%,实现了年龄、学历、专业的科学配置,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精准培育 打造“创新赋能”成长引擎

构建“三阶四维”培训矩阵。构建“基础轮训—专项提升—精英研修”三级培训体系,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素养。从“区—街乡—社区—网格”四个维度入手:区级层面,依托区委党校、大专院校等平台,每年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研修班、社区工作者骨干能力提升班;街乡层面,建立“一街一品牌”实训基地,开展“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提升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社区层面,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通过轮岗锻炼、“导师帮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网格层面,建立社区工作者包联网格制度,推行“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培育“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多元模式打造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依托“区级—街乡—社区(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化“星计划”品牌工作,开展“站点会客厅”“社区书记工作室”等多项培训,覆盖范围达5000余人。建立职业资格奖励制度,持证社区工作者占比达49.06%,居北京市前列。创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链接“优才计划”市级督导专家、高校教师资源,赋能社区工作者队伍。深化政校合作模式,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社区工作者分级培训新机制,通过系统化培育,让社区工作者队伍从“能干事”向“干成事”跃升。

凝心聚力 释放“群雁齐飞”治理效能

激活“领头雁”动能。围绕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打造政治和业务素质全面过硬的社区带头人队伍,制定了“六个一”工作方案(办好一个书记论坛、制定一组培育方案、开展一轮场景治理、编制一套培训课件、培养一批善治书记、建立一项保障机制),全方位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组织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共性难题的场景治理认领,通过广泛调研、搜集材料、提炼总结等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编制可操作的场景治理指南和手册,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转变,加速提升社区党组织书记专业能力,让社区工作者队伍在服务群众中彰显价值。

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格局。朝阳区致力于构建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新就业群体、新社会组织等为辅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朝阳区全时驿站建设为契机,打造“小哥夜校”等项目,持续探索完善以区级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为平台的“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社会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强化社会动员,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朝阳区将持续深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基层治理队伍,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朝阳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北京市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