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各地积极探索,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减负增效之举,将干部从“事务空转”推向“实干赛道”,焕发基层的生机与活力。本期聚焦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四川省达州市、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锦纶街道的实践与经验,为基层减负增效、激发治理活力提供借鉴。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积极探索“三法”减负机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做好加法 为“小马”赋能
新罗区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力量、资源投入与工作任务不匹配问题,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优化机构设置。在党政内设机构设置党建办公室,在所属事业单位设置党群服务中心,推动由原七所八站“传统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目前,各镇(街道)统一设置内设机构4个,规格均为股级;事业单位3个,规格相当于副科级,其中经济发达镇根据自身特色,多增设特色城镇建设办公室和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各1个。全区共核定镇(街道)总编制数1147名,村(社区)工作人员2967名;提高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61个,设编61名;新增10个镇执法机构事业编制23名,同比增加23.5%。
下沉执法力量。实施“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加强派驻机构和人员管理,将区直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纳入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进一步提升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推行片区联合执法,将71名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执法人员划分成3个片区下沉到10个镇(街道)。目前,区级执法队伍已按不低于50%的比例分配到一线,充实基层执法工作力量。
提升履职能力。开设“线下课堂”与“网上平台”,构建“红色教育+本土化”教育模式,突出“实干、实操、实用”导向,开展基本培训和全员轮训。2024年9月,区委社会工作部与区委组织部联合举办2024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共有373人参训。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9场次,2100余人次参加培训。
做好减法 给“大车”减负
新罗区开展基层减负专项行动,推动整治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干部明责减负、松绑减压。
厘清职责清单。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对区委、区政府依法依规明确党政群机构要求村(社区)组织协助或委托村(社区)开展工作事务的情况进行摸底,根据“三定”规定梳理形成职责清单,推动基层从“全面”履职向“依单”履职转变。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村(社区)准入事项清单107项。
精简基层事务。坚持从“源头”减起,完善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通过“双向征求意见”梳理“属地管理”执法事项100个。优化基层工作机构,清理规范村(社区)组织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整合清理办公服务场所内部功能性指引牌。截至目前,累计清理各类牌子7200余块,取消证明事项20个。
严控督查考核。推行“综合查一次”,对同一对象开展“一张清单”、“全科模式”联合执法检查,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的频次和总量,变“多头式”考核为“一站式”考核,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更好服务群众、推动发展。截至目前,区效能办开展各类检查32次,下发督办事项12条,同比减少50%以上;全区涉企检查频次减少53%。
做好乘法 将“车马”协同
新罗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层治理提供全面、精准数据支持,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力求“马拉得动车、拉得好车”。
抓调研,上行下“通”。通过实地调研、会商研究、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精准调减主责事项、协助事项。制定下发《新罗区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负面清单》,涵盖4类15条内容,确保工作事务不超纲,服务群众不打折。
融科技,为马增“肌”。利用数字科技助力,用“算力”解放“人力”。打造“社区e家”智慧党建平台,通过下派省、市、县(区)直单位驻村党支部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结对共建等方式,推动力量、资源、服务下沉,为基层排忧解难。利用数字赋能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建成福建省首个乡村振兴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村资源“云库”管理。截至目前,已有13个镇56个村参与,录入各类信息8000余条,入驻村集体经济可增收2万~10万元。
聚要素,让车增“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党建、治理、服务”三大工程,以堵点、痛点、难点为重点,推动管理权限、资源资金、人力物力等向基层倾斜,探索基层治理“破圈”路径。出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励政策,向基层加大财力支持。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