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做优做强社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持续在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激励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信任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健全职业体系
破解社区工作者“人手少”的问题
明确“选”的标准。六盘水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持续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参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程序,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制定政治表现、遵纪守法、能力素质等10项选拔标准,在选聘过程中严明“8项资格条件”以及“11种不得报考情形”,确保选聘过程依法依规、公平公正。
拓宽“入”的渠道。按照从严选一批、择优派一批、因需聘一批、常态备一批“四个一批”原则,严把社区工作者任职资格条件,选派优秀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到社区任职,公开招聘专职网格员充实服务力量,并按照1∶3比例储备社区“两委”后备队伍,最大程度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提升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总数达2466人,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目标,聘请553名驻区机关、国企、新兴领域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的兼职委员,储备“两委”班子后备力量685人。
规范“退”的情形。聚焦实干实绩、德才品行,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机制,推行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双结合”考评机制,分类明确社区工作者退出规则,对不符合标准或违反相关规定纪律的9类人员,及时按规定清退出社区工作者队伍。
锤炼履职本领
破解社区工作者“能力弱”的问题
提升培训针对性。探索推行社区工作者初任、履职、学历提升培训和实践实训的“三训一实践”机制,依托党校师资力量,整合政法、司法、应急等部门培训资源,设置依法办事、公共卫生、帮扶救助等8类基层治理教学课程,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市、县两级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5期、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提升班3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培训班1期,共培训2000余人次。
提升培训实效性。实行“理论学习+实战教学”模式,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岗位练兵”“擂台大比武”等系列活动,采取学习观摩、擂台展示等形式,赛成绩、比实效、找差距,积极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2024年以来,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岗位练兵”、“擂台比武”66场,参与者700余人。围绕便民服务、网格治理、矛盾调解等方面推行跟岗锻炼培育,在中心城区设立15个社区工作示范岗,分批选派60余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岗学习锻炼。
提升培训长效性。探索建立“高校培、基地训、出去学、请来教、组织育”培育机制,联合六盘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完善市内外机构交流互访制度,推荐社区工作者外出学习培训15人次,积极引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资源,举办赋能培训班,开展“线上”教学,举办“线下”实训。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
完善激励保障
破解社区工作者“留不住”的问题
落实薪酬待遇。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年限、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推行“职务薪酬+级别薪酬+绩效薪酬+学历津贴+职业资格津贴”薪酬机制,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设置“五岗二十级40档”晋升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增长机制,推动报酬待遇逐步“增收”。
优化晋升路径。健全社区工作者递进培养、岗位晋升机制,选拔政治素质强、文化素养高、群众基础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推选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不断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6名社区工作者晋升岗位,3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省、市、区“两代表一委员”,68人通过招考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
常态关心关怀。加大关爱帮扶力度,为社区工作者购买养老、失业、工伤和公积金等“三险一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季度与社区工作者谈心谈话,着力解决社区工作者实际困难。2024年,全市针对社区工作者开展走访慰问、谈心谈话18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136件,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同时,注重为基层减负赋能,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精简各类会议和考核,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签订“责任状”等事项,切实为社区工作者“松绑”减负。截至目前,清理不规范出具证明事项43项。
提升治理效能
破解社区工作者“力量散”的问题
织牢一贯到底的治理网络。坚持“多网融合、一网统管”,对党建网、综治网等优化整合,重新编码网格8599个,设立网格党小组6175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8410名、联户长6.5万余名。建立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明确社区工作者“9项服务职责”,分类推行社区“两委”班子“包格联户”、社区工作者每周“两走访、两排查”、专职网格员“六必到、七必访、八必报”等服务措施,确保民情在网格掌握、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开展。
凝聚多方协作的治理合力。探索“党建+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模式,统筹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党员“双报到”志愿者等力量,推行“1+2+N”先锋服务队伍机制(即1支社区工作者队伍+2名驻点社工+多名志愿者),组建先锋队122支,开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8750余次,推动资源向基层集聚、力量向基层下沉。
搭建群策群力的治理平台。全面推行“居民议事会”制度,探索“农家说事小院”、“民声驿站”等有效做法,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厅”87个、“说事小院”126个,从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挑选“说事长”316名,组织开展群众议事活动120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870余项。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探索推进“幸福好邻”服务品牌,分类设立“幸福好邻”守望哨,由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一对一”负责联系收集、跟踪办理“微心愿”。截至目前,已认领办结500余条,实现基层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作者单位为贵州省六盘水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