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基层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各地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活化传统智慧、赓续文化基因,让共建共治共享等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治理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的礼让故事为人所熟知。时光流转,六尺巷所蕴含的“礼让”、“和为贵”理念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和顺社区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以及“和合”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书画活动、理论宣讲、国学课堂、书法公益班等面向不同群体的文化活动,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浸润人心。同时,和顺社区深入挖掘“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等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设“籍先锋”驿站,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和凝聚作用,将资源进行整合,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智慧,是极为宝贵的社会治理资源。各地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铸魂、以文凝心,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山东省邹城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将孟子“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成立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专班,整合各部门涉及公共服务的事项,推动教育、医疗、供电、供热等27个企业单位统一纳入综合服务管理网格,形成“组团式服务”,印制统一的网格化管理公示牌,公示网格服务人员信息,做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

“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苏辙社区取名自‘三苏’中的苏辙,将‘三苏’文化融入社区治理是我们重要的发力点。”每当介绍起苏辙社区,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大石桥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邓传芳都这样说。在“三苏”文化的熏陶下,苏辙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积极打造“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等,成立社区儿童议事会、老人茶话会等12个社区社会组织,链接爱心商家、企业资源,逐步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商、民事民办的治理格局。

各地在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和为贵”、“和合”文化运用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为调解打上文化符号。

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老城区东门,有一条名叫“让巷”的巷弄,自明代以来便是睦邻友好的象征。天台县人民法院平街法庭运用土生土长的“和合”文化化解邻里纠纷,守护和睦关系,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在台州市,“和合”文化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时代价值。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和合”文化融入社会工作,浸润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以和为生、以和为贵、以和为泰、以和为美”的“和合善治”调解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同时,实施“和合”文化影响力提升行动,催生了和合民主恳谈、和合街区、和合村居等一批“和合系”社会治理品牌。

“围炉共话桑麻事,消得人间万丈冰。”宜都清代鸿儒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留下的处世智慧,历经两个世纪依然闪耀着治理光芒。湖北省宜都市巧妙地将“以文化人”的古老智慧注入现代调解机制,创新构建“文化浸润+柔性调解”双轮驱动机制,精心培育“围炉夜话”调解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德法交融、标本兼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在润宇新材料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古色古香的“围炉”调解室内,争议双方围坐仿古茶台,调解员娓娓道来:“昔有蔺相如回车避廉颇,今望双方各退一步……”当《将相和》的故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条款交织,剑拔弩张的劳资双方渐露霁色。这种文化场域的营造,使调解过程从冰冷的程序变为温情的对话。

随着各地实践的深入推进,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正从小“盆景”变大“风景”,根植文化基因的治理创新,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在基层重塑文化自信,让千年文脉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力量之源。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