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志愿服务,在突发事件中闪光

应急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力量。志愿者在各类突发事件应对与风险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4月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坚持平急结合,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统筹部署实施”、“扶持发展各类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在应急管理部门备案的社会应急力量约2800支、6.3万人,已成为应急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应急管理需求的增长,应急志愿服务队伍规模得到了显著扩大。近年来,各地在拓宽社会动员渠道,提升应急动员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倡导社会公众积极成为应急志愿者、应急响应人,主动参与应急宣传、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等工作。

“朝阳群众”就是北京拓展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一个缩影。朝阳区以打造“朝阳群众”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构建以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社会工作部3个部门为统筹,区委政法委、团委、城管、文联、应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N个部门单位为重点,街乡党委(工委)为基础,村(社区)党组织为依托,以及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为支撑的应急社会动员组织体系。

5月6日,一支名为“城市穿梭者”的应急志愿服务队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成立。与众不同的是,这支队伍成员由新就业群体组成。小店区根据快递员全天候、高密度的职业特点,整合邮政快递站点、快递小车、快递汽车、快递员的资源,打造“城市移动哨兵”体系。为了让每名志愿者熟练掌握“自救+救他”的应急实战技能,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涵盖急救技能、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模块的“应急响应+”培训。

广东省深圳市自2022年便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相关培训,培养了一批社会应急志愿者,全力构建“应急第一响应人”网络体系。据了解,“应急第一响应人”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前的重要应急辅助力量,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初期就近应急处置工作,有效减少了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志愿服务,往往要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彰显志愿精神。在这样的场景下,党员成为引领和广泛带动志愿服务队伍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

今年3月28日,7.9级地震突然袭击缅甸,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迅速组织党员先锋队赶赴缅甸地震灾区一线。在一栋有人员被困的倾斜公寓楼内,队员们进行了连续41个小时的高强度破拆救援作业。“虽然很累,但我是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党员先锋队队员戈昊怡说。这是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培育“党旗引领·曙光守护”党建品牌的一个典型案例。救援队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推动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做表率,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应急救援战斗力。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建立了“山海安澜”党建联盟和崂山应急志愿服务联盟。两个联盟是崂山区应急管理局“党建+应急”载体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党建带团建、党建引领型应急管理新体系。

志愿服务之风吹拂大地,向上向善力量持续传递。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广大志愿者奋勇担当、挺身而出,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志愿服务,汇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暖流。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