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共”促共治的马关实践(工作实践)

云南省马关县探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共建理事会制度,立足“五个坚持”,构建“党组织牵头、理事会搭台、群众唱主角”的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新格局,激活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坚持组织共建。采取“1+N+1”模式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即一个村(社区)共建理事会,N个村(社区)建筑施工组、水电组、道路运输组等专业服务组,每个村(居)民小组形成一个共建小组。共建理事会、专业服务组、共建小组成员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驻村工作队队员、乡村能人等人员中,通过组织引荐、群众联荐、个人自荐等方式产生,把群众信任、带动力强的骨干推荐出来。以“党组织引领+能人带动”方式,把致富带头人、工匠技术能手、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等人员组织起来参与乡村治理,推出了一批领路人、明白人,培养锻炼了一批村组后备干部。

坚持需求共提。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原则,通过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建议,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计划和管理制度,采取“一事一议”、“一组一案”、“一户一策”的方式制定建设方案、共商治理之策。推动实施主体由“政府”变为“群众”、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求干”变为“群众想要干”、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变为“群众合力众筹”,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部分村积极抓好“一看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搞搞”的“晨起五件事”,大力推行“把室内收好、把庭院扫好、把花草浇好、把畜禽管好、把农活干好”的“晨起五个好”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大农村村容村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喜人变化。

坚持资源共筹。发挥村级共建理事会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多方力量资源,用好群众之愿、群众之能、群众之智、群众之干,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真正落实落地。推行“党委政府补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乡村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四个筹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四个省一点”,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尽可能让利于民。坡脚镇政府为田蓬村建设花台提供水泥等物资,花台建成后,村民自发购买树苗、花苗扮靓村寨,并主动打造村内“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庭院、小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坚持服务共担。通过“群众提议—共建理事会商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批—共建小组承接”流程,构建乡村组上下贯通、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采取“群众共建、邻里帮建、村组互建”方式,以群众为实施主体,在全县组建近5000人的各类服务组800余个,涉及绿化美化、建筑施工、水利水电、种植养殖、农村电商、跨境代办、民间艺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内容,实行集体服务和个人服务、攻坚服务与日常服务、志愿服务与低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村“土专家”、“手艺人”成为基层治理的专业力量。推广运用接诉即办平台,“快、优、实”办理好群众诉求,2024年共受理群众诉求近600件,办结率100%。

坚持标杆共树。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激励原则,建立乡比乡、村比村、组比组、户比户、干部比干部的“五比拼”争先进位机制。县、乡两级对积极性高、治理成效突出的村组给予物资和资金倾斜支持;开展村级共建理事会、专业服务组、共建小组评选表彰,引导全县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积极投入乡村产业兴旺、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构建村企互惠互利、共建共赢机制。

(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