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彩礼归于“礼”,为幸福加分

今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治理高额彩礼这一举措,更是赢得群众一致欢呼。“两姓联姻,一堂缔约。”婚礼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以前提到结婚,多地群众总是喜忧参半,大操大办、居高不下甚至一路看涨的彩礼曾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提倡“低彩礼”,鼓励“零彩礼”,树立不比彩礼比人品、不讲排场讲文明的新风尚,势在必行。

多地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党建引领行动,将整治高额彩礼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深入推进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行动,深入12个县(区)、20个村(社区)调研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专项治理问题;同时,把遏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基层治理质效的抓手和突破口,抓住专项治理关键,指导落实彩礼统计工作。全区1.2万余名村干部全部签订村规民约《承诺书》,带头遵纪守约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移风易俗。举行一场“不要彩礼要幸福”的集体婚礼,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新风”主题宣讲,向新人发放倡议书、适龄青年代表作“拒绝高额彩礼”的承诺……宁夏多地发出倡议、开展活动,抵制高额彩礼。目前,“零彩礼”、“低彩礼”占比达64%,真正让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

安徽省宿州市推动全市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工作,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村“两委”成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做好宣传和引导。积极上门帮助群众办理红白喜事,通过“点对点”、“面对面”、“心贴心”的精准化服务,引导群众破除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当好乡风、好民风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严格落实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节俭办婚事,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宴和人情往来,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民风家风。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志愿者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立足村民所想所盼,志愿者们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带动群众转变观念,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浙江省三门县以婚俗改革为突破口,把移风易俗作为志愿服务的重点,紧扣“简约有爱、和合一生”主线,以党员干部为骨干,指导组建289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到村(社区)开展工作,通过建阵地、强服务、革陋习,着力破解“婚姻文化传承难、和睦家庭经营难、婚嫁支出降费难”等难题,实现了结婚彩礼、婚事费用、离婚率“三下降”。

移风易俗改革,观念革新是关键。多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的“礼”与现代社会的“理”携起手来。

“让我们回归到婚姻的本质,重视彼此的真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2024年“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实践活动中,“中国好人”石峰以“推进移风易俗 抵制高价彩礼”为主题进行了宣讲。兰州市督促指导各县区因村而异、因地制宜,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兰州好人、新时代好少年以及“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选树活动,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引领身边事,润物细无声地推动形成农村婚俗新风尚。

当文艺范儿的宣讲取代了严肃说教,当“结发礼”的庄重替代了“彩礼单”的攀比……各地在婚俗改革的创新探索,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礼仪、乡土文化的温度,又注入了现代文明的价值内核,让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看得懂、听得进、愿意跟的自觉行动。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