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治力量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学思践悟)

赵晓芳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建引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抓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多方共治、抓实为民服务,是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对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和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精神,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以“党建强基、多方共建、创新提质”为主线,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强基固本

筑牢基层治理之“根”

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库伦旗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筑牢基层治理基础。

锻造基层治理“主心骨”。将基层治理推进情况纳入旗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高效运行。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建强网格党支部,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层治理砌筑“坚实底座”。

画好共建共治“同心圆”。优化调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构,制定工作规则,为基层治理把航定向。实施“大党(工)委”工作例会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共同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搭建便民服务“连心桥”。以网格化服务为抓手,建立“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架构,在网格下建立“党小组+网格员+楼栋(联户)长”的架构,吸纳社会组织、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进网入格配强服务力量,常态化走访群众,搭建便民服务“连心桥”,让群众诉求有人听、问题有人解。

强效赋能

汇聚基层治理之“力”

库伦旗从开展“一网统管”、“一表同享”,到给予乡镇“吹哨”调度权、考核评价权等,增强基层在治理实践中的“话语权”,不断为基层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部门联动疏通民生“堵点”。围绕居民生活需求、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发应急处置,街道吹响“日常哨”、“攻坚哨”和“应急哨”。针对街道无法解决的“吹哨”问题,旗委在综合分析研判后,组织实施“民之所盼 部门来办”专项行动,120家共驻共建单位分别与104个小区结成“N+1”共建对子,建立项目清单130余个,着力解决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激活为民服务新动能。

能人效应破解治理“难点”。运用“法官(警官、检察官)+社区”结对共建等模式,建立沟通协调联络机制,有效推进老党员、老干部、退役军人等进社区开展活动,结合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行动,2000余名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不断延伸党组织触角。

议事协商消除群众“痛点”。针对群众需求、资源基础差异等,积极探索村(居)民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因地制宜搭建“一镇一品”基层议事协商平台,创新推出“啄木鸟微治理”、“胡同议事”、“1+3+5”多方融合共治、“五步工作法”等9个基层治理品牌,依托村(居)民议事阵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化解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难题。

强体丰翼

夯实基层治理之“本”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库伦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活力为支撑,致力打造多元队伍,满足群众服务需求。

配强基层治理“头雁”。积极探索优化嘎查村(社区)干部管理模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通过规范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培训质效等方式,着力提升嘎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富能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和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头雁”作用发挥,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完善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齐社区工作者140余名。加大社区工作者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库伦旗运用库伦安代、库伦荞麦等特色文化符号,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2000余支,开展“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激发基层治理新动力专项行动4000余场次。打造“心语心愿”、“七彩荞乡”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30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进一步促进邻里和睦、守望相助。

(作者系中共通辽市库伦旗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