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的有“声”守护(新闻特写)

在重庆市启聪学校的手语课堂讲台上,一群听障学生正专注地比画着“梦想”的手势。台下,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丽萍微笑着鼓励他们。2012年,王丽萍刚成为学校社工时,孩子们心事纸条里“希望有更多学校有你这样的社工姐姐”的这句话触动了她。在上级组织的支持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很快在重庆市区发展起来。

十多年来,王丽萍带着团队扎根专为听障青少年提供十五年教育的特殊学校——启聪学校,探索建立起重庆本土首个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站。学校社工团队设计“吾声伴”、“吾声学堂”等四大板块服务,用“知心帮扶”打开学生心扉,用“连心桥梁”串联家校社,还建立起“无言暖阳志愿服务队”,让听障孩子从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如今,这支队伍已有183名志愿者,服务时长超4万小时。

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学校社工团队曾服务过一名上五年级的女孩。她因家庭原因辍学在家,连续三个月拒绝与其他人交流。学校社工坚持每天家访,陪她画画、散步,最终让她主动重返校园。从心理筛查到个案辅导,从家长沟通到社会融合,学校社工的介入让教育有了更柔软的触角。

通过多年实践,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结出推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三阶六维”模型和七大核心技术,共同构成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完整体系。“三阶六维”模型以分阶段、渐进式推进为核心,分为三阶支柱和六维协同。三阶支柱包括预防筑基、成长赋能、协同发展。以预防性干预为基础、成长赋能为主线、协同发展为抓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风险筛查及早期介入,构建学生成长的安全网,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六维协同包括社工课堂立体化、志愿服务项目化、个案服务精准化、小组工作专业化、资源链接精细化等六个方面的家校社协同机制。在“三阶六维”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七大核心技术,包括康乐空间、个案辅导、同桌计划、志愿服务、亲子运动会、青葱关爱行、社工班会课等。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耕耘,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断拓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多区县、多学段、多类型学生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生态。服务区域从最初的巴南区拓展至渝中区、大渡口区等10个区县,覆盖中小学73所,并在2023年将服务延伸至大学校园,与高校心理中心合作推广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累计为188名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岗位,为700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搭建实训平台,让越来越多专业人才进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本报通讯员 王丽萍 蔡康鑫)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