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探索(理论视界)

林霞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是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学校及相关场所开展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需求,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健康独立的个体。与学校心理咨询师注重个体层面干预、多采用治疗模式不同,学校社工更注重社会层面的干预,服务对象扩大到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群体,且关注层面有所延伸,重点处理学生在学校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如交友困惑、校园霸凌、师生矛盾、升学竞争等。这些问题往往影响学校的育人氛围和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社工通过与学校、家长、社区等多方开展协作,综合运用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家庭辅导以及社区支持体系建设等技巧,为师生创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应对上述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促进学生发展、优化学校环境、加强家校社合作等。由于服务对象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需要从业者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坚持专业伦理的前提下,重点通过预防性、发展性、系统性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校生活阶段的诸多挑战,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从具体实践看,2007年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深圳社会工作服务“1+7”文件,其中明确学校社工岗位原则上按“一校一社工”的标准配备。此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地以政府购买、基金会资助等多种方式,采用驻校或外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形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应对青少年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北京、江苏等地学校社工以“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设计专题班会课、青春自护小课堂等,将团体辅导和个案服务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其心理素质和危机应对能力;通过举办班主任课堂、家长学校等活动,优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引导教师和家长科学处理班级和家庭矛盾,减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公益志愿活动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社会责任感。

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能有效协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通过推动家校社协同合作,织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安全防护网。在关心关爱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方面,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近年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北京、江苏南京等城市的流动儿童群体中开展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为学生应对生活适应、安全自护、身份认同、亲情沟通等问题提供专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未成年人创造了更多的平等发展机会。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校基于现实需要开始重视社会工作服务,尝试聘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相关服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用人制度不完善、资源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行业培训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学校社工进校难、服务深度不够、项目可持续发展机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未能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以扩大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为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应倡导“建制度、推服务”的发展路径。首先,在顶层设计上,教育主管部门要打通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进入中小学校园的制度瓶颈;其次,应加大相应的资源投入力度,确保学校社工的培养和引进,并保证校园具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培训和评估等方式提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与青少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