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加快推进“141”体系规范化建设,着力建强镇(街道)“一线指挥部”和夯实“治理责任链”,完善提升综合信息指挥室统筹协调、综合指挥、处置督导等功能,构建统一领导职能整合的枢纽平台、资源集成权责匹配的力量矩阵和上下贯通多网融合的治理体系,大幅提升了镇(街道)基层善治实效。
健全机制,构建统一领导
高效整合的治理枢纽
区委编办发文,明确将7个区级单位在镇(街道)对口机构确定为综合信息指挥室,镇(街道)社会工作由党群副书记统筹推进,综合信息指挥室明确一名联络员对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系统和公共事务、城市运行、民呼我为、矛调咨询、非警务类事件等各类平台事项的分派流转、协调处置、督查考核职能统一归口至综合信息指挥室,形成向上对接“两办”和社会工作部门、向下推进全域网格化服务管理、横向推动各条线和下沉力量的工作架构。
明确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在设置综合信息指挥岗、执法协调岗基础上,增设统筹协调岗,承担统筹协调、分派流转、督查督办、考核考评等职能。建立起以信息指挥、统筹协调、执法协调三大类职能为核心,全面统筹各科室条线具体办理业务的权责体系。充分发挥枢纽平台功能,完善流转交办规则和机制,探索基层治理闭环体系,实现正常服务类“一点就办”;一般问题类由指挥专员牵头分析研判、即交即办;“两难”问题类(疑难杂症、急难险重)由党(工)委书记或副书记牵头协调解决,无法解决的上报区级职能部门联处联办。
集成力量,构建多方参与
运转流畅的平台矩阵
全面归集镇(街道)基层治理相关的数字应用,打造多功能、多中心、多任务合一的治理平台。在东胜街道,整合矛调中心、综合信息指挥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采用“大厅指挥+小屏运作”平战结合模式,集中运行“141”体系和“数字驾驶舱”,有效打通数字壁垒;在云龙镇引入鄞州区“笃钉办”平台,个性化定制8大功能模块,通过分层显示、一图总览、垂直指挥、精准调度,实现信息“从一个口子进、从一个口子出”。
发挥指挥专员统筹作用,将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区OA系统等8大类平台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到综合信息指挥大厅。同时,在不改变人事关系归属情况下,让“四平台”相关职能科室、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相关区级部门在镇(街道)的下沉力量轮流入值指挥大厅,服从综合信息指挥室统一调度安排,使综合信息指挥室常态化在岗履职人员达到10名以上。统筹部门、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统筹应急、消防、民政、残联等部门力量,推进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底数和风险隐患排查,形成946个风险问题底数,并联动安委办“一户一策”跟踪化解。
强化调度,构建研判精准
保障有力的治理渠道
建立健全数据报表、事件报送机制,形成网格化管理、社情民意等多维数据报表,为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覆盖22个镇(街道),形成周综合分析报告500份、月分析报告140余份。针对家庭矛盾化解与重点人员管控两大核心场景,结合卫健、公安等系统数据和网格走访反馈问题,采用“线上算法+线下网格”双轨机制,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进行数据实时归集与AI智能分析,通过矛盾关键词抓取生成风险热力图,形成“一屏统览”决策中枢。目前,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已新增“三类重点人员”7870名,完成走访21630人次,报送各类隐患事件77起。
针对防台防汛等应急场景,引入鄞州数字化驾驶舱,实现“一屏统览”,统筹协调各科室、基层站所队、各社区有效处置相关应急事件。结合鄞州“七创争先”行动和“鄞擂台”载体,推动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事件流转、办结和网格事件“应报尽报”纳入全区季度督查评价。同时,加强网格报送事件与民生诉求事件的匹配核实,压实网格员排查责任,对169件履职不力情况进行整改。落实网格力量“即时奖励”要求,实施《“网格双星”即时奖励办法》,对“有价值”事件即时通报表扬、落实奖补,区镇两级已对200余件“有价值”事件进行奖励。
(作者系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