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更要懂“新”(工作手记)

刘燕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江苏省泰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超过11万人,他们在给市民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算法挤压、权益保障不足等现实难题。如何让他们既能“跑得了”,又能“留得住”?这需要从问题根源出发,找到暖“新”与懂“新”的融合点。

困境与症结

新就业群体为居民的便利生活默默付出,却面临算法与制度的“夹缝”:党员骑手难以在工作中发挥示范效应,资源沉睡不能有效转化为新就业群体服务设施,样板房公寓闲置与集体宿舍拥挤形成鲜明对比。问题背后,是政策与需求脱节的现实矛盾。

身份认同困境。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外卖行业党委统计显示,全区600名骑手中仅有2名党员主动亮明身份。究其原因,平台算法评价体系与党建工作缺乏衔接,流动性大的从业特点导致组织关系转接困难,党员身份难以转化为工作助力。

资源闲置浪费。目前,暖“新”驿站存在着“重建轻管”的问题,部分驿站因选址偏离骑手聚集区、功能单一、管理缺位导致使用率低下。例如,某商圈暖“新”驿站日均服务骑手不足20人次,而同区域骑手日均活跃人数达300人。

服务供给错位。政府建设的每月600元标准化公寓入住率较低,而站点自改的300元集体宿舍供不应求。有骑手反映:“就近就便,价格便宜的宿舍更受欢迎。”究其原因,政策制定未充分调研一线需求,资源投放精准度不足。

对策与建议

解决新就业群体的难题,要从真需求入手,定期评估政策,动态调整服务,让措施能落地、服务不断档。

推动“党建+算法”双向赋能。在重点配送站设立“红色联络点”,派驻党建指导员。将参与社区治理、安全巡查等行为转化为“先锋积分”,积分可兑换优先派单权、充电折扣等。同时,推动平台在骑手评价体系中增设“党员示范岗”权重。

优化服务站点设置。建议分层分类建设驿站,打造若干个旗舰驿站、综合驿站、微驿站,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发暖“新”驿站电子地图,集成驿站位置、服务内容等信息,支持一键导航、服务评价等功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部门资源下沉、属地靠前服务等方式,强化阵地日常管理使用,主动公布“服务清单”,推动工作方式从“开门候客”向“主动服务”转变。

以需求导向开展服务。从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入手,避免“办公室”决策。通过“蹲点调研”,构建“需求采集—响应”闭环,开展“暖‘新’窝行动”精准服务。改造暖“新”驿站,配备快速充电柜。梳理新就业群体需求清单,按“紧急”和“重要”的维度分级落实,优先满足小哥住房、用餐等需求,确保资源精准匹配。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要以需求锚定方向、系统思维破壁、长效机制筑基,实现暖“新”又懂“新”。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