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马鞍底乡石板寨新村坐落在中越界河旁,一栋栋崭新的房屋之间瓜果飘香,小花园、健康步道镶嵌其中,心愿墙上的一块块木牌承载着村民的心愿……这是金平县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边疆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金平县围绕固边、稳边、兴边,推动党建引领边疆治理,大抓思想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兴边富民,筑牢固边防线,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生动写照。
开展宣讲
筑牢前沿阵地
“党的政策就像太阳,照到哪儿、哪儿亮!咱们一起学明白了,日子就能过得更红火!”党的二十大代表、金水河镇隔界村党支部书记普玉忠向全村党员、村民和驻边联防所民兵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说。
金平县坚持党建引领边疆治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边三好”的殷殷嘱托,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采取“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模式,组织动员全县各级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主动回出生地、挂钩联系点、边境重点少数民族村寨等,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惠民政策、讲社会发展变化,采用“汉语宣讲一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一遍、重点内容相互交流一遍”的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得见、听得懂、记得住。金平县依托金平烈士陵园、593高地、“英雄十姊妹”党支部等红色资源,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边境一线讲授专题党课,不断提升党员群众爱党爱国情怀。
建强堡垒
夯实基层根基
马鞍底乡石头寨村以一片古树茶叶托起群众增收梦,村党支部书记黄文祥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形式,将全村古树茶保护起来,统一种植技术、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带动茶叶价格上涨。支部强了、群众富了、村庄美起来了,当地特色“响把舞”越跳越欢快。
金平县坚持大抓基层,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全覆盖。
“之前,都是村民到村委会办事;现在,村干部主动到村里为大家解决问题,村民更加支持村委会工作了。”勐拉镇新勐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忠林说。
金平县打造过硬“领头雁”队伍,每个村至少储备培育2名以上优秀年轻村级后备力量,选优配强村“两委”;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摘掉村级组织各类“空牌子”,取消各类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村干部服务居民的时间多了,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提能增效
激活治理效能
金水河镇伉偭小镇是搬迁安置点,来自8个乡镇的446户各族群众因搬迁汇聚到一起,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均有差异。在村党总支带领下,各民族居民同过民族节庆日。村内按楼栋划分45个网格,形成“党总支+网格+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通过“招小商”办起“家门口的加工厂”,吸收零散劳动力就近就业,让各方群众搬得来、住得下、稳得住。
金平县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思想铸边、组织强边、先锋戍边、富民兴边、守土固边”五边行动,建设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334个边境村完成“一村一支部”规范化建设,近三年来,累计发展党员1210名。优化整合“微网格”9385个,织密建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体系,构建“抵边村党组织+警务室+联防所”区域边境治理党建联盟,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金平县还持续推进基层移风易俗,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吃喝风”等问题,增加丰收节、水果节、民族节庆、“村歌”、“村晚”、“村BA”等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推广积分制、数字化治理、“爱心超市”、“清单制”、“村民说事”等务实管用的群众自治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本报通讯员 邓超)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