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擦亮畲乡温暖底色(微光成炬)

“真的太贴心了,出行有爱心‘的哥’免费接送;拍照打卡有身穿盛装的畲族姑娘提供背景氛围烘托;手机没电有‘宠客电小二’志愿者提供快充应急……”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宁县)举办的中国畲乡“三月三”民族风情大赏活动中,全国各地游客对“宠客畲乡”志愿服务赞不绝口。

“宠客畲乡”志愿服务,是景宁县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打造“畲小帮”县域志愿服务品牌的一次生动实践。

景宁县委社会工作部以“畲小帮”县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为抓手,聚焦系统化培育、专业化赋能、精准化供给,推动志愿服务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升级”跨越,为山区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优化体系

激活志愿服务“一池春水”

“以前总觉得做志愿服务是‘凭良心’,现在推出了激励机制,积分还能兑换物品,志愿服务劲头更足了!”澄和社区志愿者张大哥在兑换服务积分后,积极发动身边亲戚朋友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为统筹多方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景宁县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畲小帮”志愿服务体系,形成“总队+支队+分队”的三级架构,实现全域覆盖,深化“五个一”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健全“服务—积分—激励”转化机制,开设服务宣传专栏,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热情。

目前,全县12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1.2万余名志愿者在应急抢险、为老服务、爱心助农等领域持续发力,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技能

推动志愿服务“一键升级”

“作为志愿服务新手,这次培训让我增强了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自救互救能力,今后持证上岗时更有底气了。”应急就业技能培训结束后,均安志愿服务队队员小雷迫不及待地亮出了刚到手的应急救护员证。

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度、精准度,景宁县创新实施“双能提升”工程,通过“理论+实操”培训模式开展应急救护等专业技能培训68期,覆盖志愿者4300余人次。2024年,1200名志愿者通过考核获得急救员等专业资格认证。

景宁县同步建立“需求响应——资源迭代”机制,动态更新“志愿服务资源库”,推动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从原有的12支拓展至47支,服务领域拓展至电商助农、文旅服务、心理咨询等15个细分领域,各类志愿者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实现服务能级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细化模式

深扎志愿服务“一方根系”

“以前办事要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去县城,来回得大半天。现在‘幸福市集’开到家门口,不仅能理发、补鞋子,还领到了春播的种子,这服务真是太好了!”九龙乡62岁的沈大妈通过手机视频给远在杭州的女儿分享逛市集的收获。

针对山区群众“办事远、服务难”的痛点,景宁县打造“幸福市集”志愿服务新生态,以片区为单位构建“2个固定中心市集+N个流动服务点”的网格化服务模式,整合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资源,提供送戏下乡、爱心缝补、义剪等服务,并开设流动助农直播间帮助销售土特产,实现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景宁县已开展集中市集10余场、流动服务50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进一步优化资源供给、增进民生福祉。

“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温暖底色’,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景宁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畲小帮’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常态化’升级,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型,让志愿精神在畲乡大地蔚然成风,为打造山区和民族地区志愿服务新样本贡献‘景宁经验’。”

(本报通讯员 张阿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