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引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精细化、高效化服务群众为目标,通过“八小工作法”做好社区治理“大文章”,推动社区治理模式优化,有效改善了社区治理缺乏抓手、治理手段单一的局面。
“小网格”构建“大格局”。织牢一张网,划分责任田,伊通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伊通县)构建“社区—小区—楼栋—单元”治理体系,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建立健全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和社区党员、“双报到”党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及居民骨干的“3+X”网格机制,实施“一网多员+多员联治”工作模式,推动形成了“小网格为基座、以网连片管全局”的良性机制。此外,赋予100多名网约配送员和快递员“流动网格员”身份,参与网格治理,壮大网格力量。
“小协商”实现“大和谐”。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为更好建设社区,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居民的“心坎上”,伊通县各社区建立“议事恳谈日”制度和“居民议事厅”、“议事亭”、“居民说事点”、“小型业主会”等议事协商平台,每月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共同商议解决社区或小区管理中的大事小情。社区通过召开“小会议”,解决大难题,构建起“参与有平台、协商有体系、议事见成效”的良好模式。各社区还组建“啄木鸟矛排小分队”,切实把矛盾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通过议事协商,各社区解决毁绿种地、乱停车、文明养犬等热点问题20余个。
“小转变”带来“大善治”。针对社区黏性不足、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伊通县拆除“矮墙”、打破“隔阂”,变“条柜式”办公格局为“零距离”亲民式服务,打造了“社区茶馆”、“社区会客厅”,拉近了社区和群众的距离,优化了阵地布局,用亲民、便民服务增进社区与居民沟通联系,更加有效地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网格员每天巡检记录网格日记,每月回访,形成“收集—处置—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从“坐等办事”向“主动问询我来办”转变。
“小行动”转变“大作风”。为实现社区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社区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社区工作者、兼职网格员实名进入小区民生微信群、业主微信群及商户微信群,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现身入格”收集居民诉求,对群众需求小困难、小矛盾、小愿望,开展“立即办、马上办”行动,大事难事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同解决,着力办好群众身边事,群众解决问题有渠道、社区面貌有变化,让“小行动”转变了服务“大作风”。
“小公约”引领“大文明”。伊通县各社区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居民公约》以及《邻里公约》、《文明养宠公约》、《楼道公约》等,着力发挥“软实力”作用,让“小区公约”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有效补充方式,开展“幸福小公约、宜美新生活”活动,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共同遵守,有效解决以往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屡禁不止的难题。现在,一个个约定,一条条规范,正在不断激发着居民自治内生力和活跃度,渐渐地衍变成为辖区居民行为准则的新“标尺”。
“小平台”开启“大服务”。伊通县各社区开设“小台账、小清单、小平台”,建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和80岁及以上老寿星档案,社区工作者定期登门入户,走访慰问;社区服务大厅制定“服务清单”,对居民需求提供全程服务代办,乒乓球室、棋牌室等文体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场地,开办学生寒暑假公益托管班,解决居民带娃难题;建设“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实现养老不离家,就近能养老;设立社区食堂,不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还为居民提供便捷、实惠的餐饮服务,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小服务”汇聚“大力量”。伊通县各社区围绕居民需要,常态化、多元化、精细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组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11支,30个小区做到“建自己的队伍、办自己的事”。为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伊通县规定参与志愿服务将获得积分,该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兑换物资奖励。社区联合联建单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县医院、国文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定期组织义诊活动;县实验小学、县实验中学、县第一中学共同组织老师在假期开办托管班,辅导孩子们学习;县司法局、县法院等定期组织人员到社区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县文旅局、县图书馆为居民组织节庆文艺演出等,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小榜样”积攒“大能量”。社区党组织开展“最美网格员”、“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社区好人”等评选,每季度评选一次,通过榜样带动,社区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广运用光荣榜、红黑榜、积分制等方式促进居民公约作用发挥,“积分超市”每季度兑换一次,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让有“德”者有“得”。伊通县用身边人身边事推进社区德治,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带动社区能人、文化达人、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伊通县通过实施“八小工作法”,进一步丰富了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和途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发挥出来,也有效解决了社区治理“抓什么、怎么抓”的工作难题。目前,全县10个社区已实现“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本文由吉林省四平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