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五共”打造乡村治理新样板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实施支部联建共绘蓝图、企地联手共聚资源、产业联盟共育业态、利益联结共同富裕、基层联治共享幸福的“五联五共”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筑牢企地合作、互助共赢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有特色、企业发展有活力、集体增收有门路、群众致富有渠道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支部联建共绘蓝图

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主动在力量汇合、理念融合、资源整合、利益调和等方面发挥党组织的优势作用。一是组织共建强根基。创新“商会—企业—村”三方联建模式,成立桥头镇商会,推动全镇7个村(社区)党支部与11家商会会员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成立“龙头企业党委+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党支部+村党支部”功能型党组织。二是“五事联办”优环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项目动员、企地对接、服务保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作用,推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五事联办”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履职事项清单,规范公共服务事项,精准协调企业需求与群众诉求,实现招商引资1.9亿元。三是双向互动提效能。建立基层党组织与商会双向互动机制,意向企业按需点单、班子成员专班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商会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镇村党组织主动对接、共商合作。2024年,镇村党组织累计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征地拆迁、水电保障等包干服务270件次。

企地联手共聚资源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通过党组织嵌入、商会串联,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质量和竞争力。一是精准建链。科学编制《桥头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推行“龙头企业搭建骨架—链上企业完善业态—本土企业丰富业态”集群发展模式,梳理发布自然生态、山地林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资产“四张清单”,引进艺术写生创作、特色风情民宿等企业62家,做到特色产业规划与企业投资计划、资源清单与目标市场高度契合。二是抱团兴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聚集功能,丰富完善镇域发展产业链条,打造瓦屋村“瓦屋小镇”、长沙村“大地艺术”、桥头村“风情渔村”等7个融合发展项目。2023年全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带动培育本土市场经营主体172个。三是联动强链。健全“一链一策”锻长补短机制,强力支持“链主”企业携手其上下游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培育民俗风情游、乡村民宿游、研学体验游等新业态、新消费、新场景,吸引带动60余家企业入桥助桥,年产值达2.7亿元。

产业联盟共育业态

建立资源互通、发展共谋、服务共享、风险共御的产业发展联盟,推动形成集风情民宿、加工园区、文旅小镇、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做大艺术写生创作产业。村集体与重庆天籁教育集团、石柱县农旅集团联合出资成立公司,与48所院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加快建设乡村美术馆、驻留创作中心和56个艺术写生创作点位。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艺术写生创作团体16批次、1.7万余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28.8万元。二是配套特色风情民宿产业。出台民宿管理办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收储闲置房屋110余栋、闲置校舍3处,打造陶然居“瓦屋小镇”、滨湖“康养小镇”等环藤子沟民宿院落,形成土家民俗、数字体验、户外野奢、森系疗养4大风格特色民宿群,单日接待能力达1000人次。三是补充农特产品加工产业。联动社会资本,巩固发展辣椒、黄连、莼菜“三色”示范带3700亩,打造1.2万亩脆红李、雪梨等特色果业采摘基地,引进农特产品加工项目23个,推出田畈翠冠梨、野鹤溪、桥头坝等桥头地域品牌,使农特产品附加值提升30%。四是拓展休闲旅游观光产业。联动县域重点文旅板块,串联露营基地、稻田农场、湖心营地等湖畔特色文旅项目,发展集写生、培训、研学、文创、展览等于一体的“写生+”业态,打造看得见景、留得住人的休闲体验路线,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利益联结共同富裕

构建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农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三方形成经济联合体、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快速发展、集体获益增效、群众增收致富。一是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公司,灵活运用土地流转、股权分红、房屋租赁、产品代销、务工就业等方式,构建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7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总和突破1100万元。二是建立资产入股分红机制。瞄准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村集体以配套基础设施折资入股的形式,获得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把“账面”资产盘活成为“经营”资产。2023年度全镇群众分红总额突破60万元。三是搭建企业扶持指导平台。引导民营企业以技术扶持、经营指导、管理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乡村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各类管理、技术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回引返乡能人37人,落地项目投资额达3800万元,带动12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

基层联治共享幸福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从单一依靠政府到多方主体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数字赋能、双线联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一是迭代数字支撑能力。打造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对20类853名重点人员,5类50个风险点位,24类6570个单位、企业等精准落图,实现全镇治理要素“一屏掌控”,关键区域智能感知设备监控覆盖率达100%,从触发到执行响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实现辖区安全事故、生态环境污染、非法捕捞事件“零发生”。二是强化“企呼我应”闭环。优化企业服务事项,编制“企呼我应”工作处置数字预案,形成事件直达平台、触发工作预案、高效跟进处置、企业诉求评价的工作闭环。在桥企业全覆盖注册接入,“企呼我应”渠道全面打通,受理企业需求的时间小于30分钟,需求办结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三是提升“民呼我为”效能。优化完善“双网格”,延伸治理服务触角,推行“积分超市”、“贵和工作法”等举措,实施“互助联防”机制,细划83个联防体,高效推动食品安全、交通隐患整治、群众矛盾化解、灾害避险等10余项基层治理服务,不断提升网格的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能力,做到“全防全控”不留盲区。妥善处理民生事件125件,化解风险隐患53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本文由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社会工作部、桥头镇人民政府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