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中包含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村规民约等共同价值的遵守、与家人和邻里之间关爱互助等重要元素,对推动农村社会建设、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部署文明乡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等重大部署,为持续提升乡村群众文明素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要提升乡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2025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国家层面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为文明乡风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各地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确保其在乡村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创新引导机制,打造凝聚文明乡风共识。各地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监督评价机制、道德约束激励机制等基层治理创新方式方法,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推动“党建+文明乡风”融合发展。同时,结合时代新风,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内容,使其成为规范村民言行、培育文明新风的有力工具。通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动态监管、系统整治,以“道德银行”积分制等道德约束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践环节的互补联动、协同配合,使遵守公序良俗成为共识,营造和美向善的文明新风。
注重身份转变,培养激活文明乡风动力。村民群众的角色转变是文明乡风建设的关键。从被动享受乡村环境美化、文化生活充盈、秩序和谐稳定的发展红利,到主动投身文化传承、环境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建设实践,村民实现了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认知跨越,进阶为文明新风的传递者。这一角色转变不仅标志着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更凸显了文明乡风建设的蓬勃生命力。当每位村民都从“局外人”转变为“当家人”,文明乡风便拥有了最稳固的群众根基与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明乡风,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黏合剂,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构筑起和谐稳定的乡村共同体;是村民精神世界的滋养沃土,传承文化根脉、培育文明风尚,赋予乡村独特的魅力与生机。期待各方携手,培育出更多文明之花,让文明乡风的芬芳弥漫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乡村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
(本刊编辑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