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新”聚力 强“链”赋能 激活新兴领域党建“新”动能

郝贵平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部署要求,坚持把新兴领域党建作为经常性任务、基础性工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压实责任“链”

健全新兴领域党建责任闭环体系

健全制度体系系统网。规范市、区两级“两新”工委运行规则,推行“两新工委+行业党委+基层组织”模式,完善议事决策、督查落实等制度机制,组织召开“两新”工委委员会议,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有效提升“两新”工委工作机制的整体效能。

种好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责任田。建立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局际联席会议机制,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工作任务清单,定期调度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党建责任,新设立商务行业、人社行业等6家行业党委,行业党委增至16家,全面压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责任。

打响“两个覆盖”攻坚战。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攻坚行动,调取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数据加以分类梳理整合,为“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打基础,通过区域联建、行业共建、派驻帮建等多种形式,新组建21家“两新”党组织,推动实现应建尽建。

织密组织“链”

夯实新兴领域党建基层基础

深入调研摸实情。深入新兴领域企业、组织调研60余次,与企业负责人、党员职工代表面对面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党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开展等实际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夯实服务全市新兴领域党组织高质量发展基础。

分级培训强队伍。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形式,组织开展党组织书记、党建业务骨干、基层党务工作者等分层分级分类培训10期530人次,推动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注重在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183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加强指导树典型。选派389名党建指导员指导服务641个新兴领域组织,推动市本级各行业党委管理的45家党支部中,建成堡垒支部36家,坚强堡垒支部15家,2家分别获评自治区和乌海市坚强堡垒“模范”支部。持续抓好党建指导员人才库建设,为选优派强党建指导员奠定基础。互融共建促发展。大力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112名企业党员高管进入党支部支委班子。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开展业务竞赛、岗位示范等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做实服务“链”

激活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效能

积极探索党建惠企有效路径。创新建立“两新”工委书记和行业党委书记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直通车制度,明确5个方面服务直通事项,规范4项办理流程,设立3个直通平台,组织开展书记接待日活动,现场宣传党的政策和党建理论,最大限度地帮助服务企业解决难题。加强“红色服务团”工作,推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成立80家红色服务团服务102家非公有制企业,秉持“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为联系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打造有归属感的暖心服务阵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商圈网点、加油加气站等服务区、综合地,打造外卖红色驿站、青春暖风驿站等暖心公益服务站点240个,切实为新就业群体职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便利。积极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维权能力弱、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发动司法、群团等部门志愿者推进法律维权进新业态组织,组建邮政快递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5个法律援助站,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关心关爱活动,着力营造共同关心关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良好氛围。

引导规范志愿服务工作。紧扣自治区“志愿耀北疆”品牌建设三大行动,组建24支新兴领域志愿服务队,以“助企行动”与“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主线,发布《非公企业志愿服务倡议书》及共建共助共享赋能清单,通过组织化、品牌化实践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将社会责任纳入发展规划,为打造“北疆新锋”志愿服务品牌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系中共乌海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