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余个产业联合党委带动农民增收1420.5万元、村集体增收1218万元;福建省晋江市开展“产业链党建三年行动”,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紧密协同……近年来,各地紧扣产业链党建,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路径,让“红色引擎”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组织联建,织密产业“红色网络”
产业发展,组织先行。沿着产业链织密建强组织链,才能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重庆,“火锅香飘山城,小面滋味绵长”,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单打独斗很难有出路,抱团发展才能破局。”重庆市江北区“美食彩链”餐饮产业链联合党委委员付泉深有感触。江北区创新“1+5+N”链上组织体系,以1家链主企业党委为核心,5家链上企业党组织协同,将35家餐饮企业纳入“红色网络”。“美食彩链”餐饮产业链联合党委定期组织行业交流,分享食材采购经验、探讨菜品创新思路,通过行业自律、资源共享等举措,推动餐饮行业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
针对产业链上主体众多、类型多样的实际情况,江苏省宿迁市秉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原则,在产业园区构建“一链一联盟、一园一党委、一企一支部”的矩阵化组织体系。各党组织打破体制壁垒,集成“政、企、研、金、协、服”等多元力量。链上党员佩戴党徽,在技术攻关、市场开拓一线奋勇争先,成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先锋”,推动上下游企业、政企金、产学研等实现互联互补、共创共享。
服务延链,破解企业“成长烦恼”
抓好产业链党建,需要聚焦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有效推进服务供给、问题化解。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我们加快绿色修船,数字化船厂进入实际运营阶段”……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船舶海工产业链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华丰船舶”等企业代表和定海应急、环保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党建领企”“创新强企”等主题展开交流。作为定海区经济“顶梁柱”的船舶修造产业,在党建联建机制下,“企业吹哨、党委派单、部门接单、企业评单”闭环机制高效运转。产业链党委创新采用“整体谋划+集链成群”“要素重组+融合发展”“前帮后助+内联外畅”三大立体模式,在项目审批、融资服务等关键环节发力,累计为企业解决60余个实际问题,开展200余家次惠企政策贯彻宣传,通过“舟企兑”系统上线100余条政策,惠及700余家企业,推动产业升级。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则以产业链党建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党委党员干部深入企业,搭建起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帮助超百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融资方面,推动金融机构推出高新技术贷等产品,提供超6亿元资金支持。面对海外市场,组织企业抱团出海,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活动,签订5000万元意向订单,有力拓展企业国内外市场。
聚链成势,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
串珠成链、握指成拳,产业链党建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才能实现各方良性互动、向好向强。
“我们打通了全产业链布局,产能从每月生产20万件提升到28万件。”安徽思明汽车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汪松山回顾企业发展历程时感慨万千。近年来,安徽省深入推进党建强链行动,各产业链党委定期组织链内要素对接活动,发布产品供需目录,促进企业匹配本地生产资源,提高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同时,探索原料共购、价格共商、员工共用、物流共享等模式,实现降本增效。2024年以来,371条产业链累计招引重大项目1807个、投资近4000亿元,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枸杞产业“红”链熠熠生辉。党员骨干带头组建7支企业党员攻坚先锋队,设立45个党员先锋岗、35个党员责任区,研发出20余项枸杞保健、休闲产品,创建23个产业品牌。企业党组织开展“党建+品牌”活动,构建“枸杞+文化+旅游+富民”融合发展模式,带动2.2万余名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