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预警防线 深化源头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小区(片区)治理“健康”预警体系,通过数据赋能、多方共治、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预警前置、协同治理、长效提升”的基层善治新路径,不仅让小区治理从“救火式应对”转向“未病先防”,更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共同织就基层治理的幸福图景。

一张“体检表”锁定治理痛点

走进青白江区大弯街道北新社区北城映像小区,整洁的步道旁,居民在“文化长廊”里闲话家常,孩子们在改造后的共享空间嬉戏。半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投诉量较高,邻里矛盾频发。“之前公共空间使用争议和物业服务企业推诿问题尤为突出。”社区工作者回忆道。

变化得益于青白江区创新小区治理“健康”预警体系,通过分析投诉、建议高频词,迅速锁定停车难、物业服务企业响应慢等症结,为靶向治理提供依据。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立足为基层减负赋能,针对小区数据多头分散、问题分析研判不精准、小区矛盾化解前置性不强等问题,依托“报表通”平台归集492个小区基础数据,从地域、类型、规模、治理模式等不同维度梳理小区情况,构建“有人管事、按章理事、平安治事”三维评价体系,下设党建引领队伍等4项指标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民主议事协商等6项指标健全治理机制,信访投诉等7项指标监测治理风险。

“过去治理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体系以相同属性、相似治理主体和人员结构为依据,将198个百户以下小区、老旧小区整合为36个治理片区,其余294个小区单独预警管理,既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也提升了预警研判的精准度。

三色预警激活治理“神经元”

“过去各部门报表‘打架’,现在通过预警体系让数据‘自己跑腿’,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做好服务。”谈及变化,社区工作者陈怡深有感触。

如今,青白江区打破数据壁垒,整合公安、信访、住建等10个部门资源,动态更新13项业务数据,通过“定期导入+动态更新+实时抓取”模式,基础信息按需更新,部门数据月度维护,将12345热线、物联感知设备等5类数据通过系统实时接入的方式纳入预警系统。

“现在系统会自动给异常数据分等级,上个月我们收到‘黄色预警’,发现是三个小区同时出现多个公共设施报修诉求情况,当天我们就联动住建部门解决了管道老化问题。”北新社区网格员小陈举例。

青白江区通过建立“红、黄、绿”三色分级月度预警标准,将3项以上指标为红色或10项以上指标为黄色的小区(片区)认定为“红色”预警,纳入区级重点整治;将累计有7项以上指标为黄色,且红色不超过3项的小区(片区)认定为“黄色”预警,由镇(街)对照问题指标优化提升;其他指标情况的认定为“绿色”“健康”小区(片区),由镇(街)做好持续巩固,并创新建立单项指标预警至责任部门和总体情况预警至属地的双轨预警机制,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闭环治理破解“老大难”

预警体系通过3个版块17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精准找准小区的根源问题。通过分析2024年第四季度数据,青白江区发现信访投诉预警的49个小区中,有29个小区未建立线上线下公示渠道或未开展居民议事协商活动,体现了预警体系问题查找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探索将小区内的烟感报警器等25类、2000余套感知设备产生的预警事件纳入综合分析,推动小区消防、治安等问题源头发现、精准预警。

解决预警不是终点,而是基层治理的新起点。在青白江区的治理闭环中,“预警—攻坚—评估”环环相扣。通过三色分级预警,实现靶向精准治理,推动部门、属地聚焦预警小区,坚持“一点一策、一类一策”,采用多跨联动现场办公等方式,带着政策、措施、服务深入小区开展集中治理,解决星光家园、光泽长河郡等小区停车难、绿化维护差、流浪犬管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余件。

此外,青白江区建立“监测预警—精准施治—成效固化”的提升闭环,通过三色预警动态升降实现基层治理效能可视化追踪,推动治理措施从短期整改向长效提升转变。自小区(片区)治理“健康”预警体系实施以来,2025年一季度全区5个预警小区完成降级转化,12345热线投诉环比下降11%。“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像治病,预警体系让我们可以针对某些问题‘对症下药’。”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说。

(本报通讯员 戚玉静)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