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作出部署,围绕提升乡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重点发力。
党建引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保证。繁荣乡村文化,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营收超1亿元。这个周边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著名人文景观的西北村庄,屡屡成为陕西乡村文旅“顶流”,离不开村“两委”核心作用的发挥。
面对袁家村逐渐空心化的现实,村党总支书记郭占武决定发展“农家乐”,并将袁家村的旅游业基调定位为“把原始、真实的乡村生活呈现给游客”,深度挖掘土火炉子烧水、炸麻花、卤豆腐、榨菜籽油等一个个当地的生活场景,让景区在乡村“烟火气”中得到游客的认同。同时,袁家村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精心搭建农民创业平台,让村民成为旅游业真正和主要的参与者,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差异化之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深挖茶文化资源,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茶旅融合”的绿色发展道路。八江镇以辖区布央仙人山茶园为依托,紧扣茶元素、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茶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同时,以布央仙人山景区为核心,组建茶产业链党支部,联合7家本土龙头茶叶企业党支部和36名产茶制茶先锋党员,共同推动茶叶品牌的建设和提升。
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长新乡的大达村,是一个白族聚居的传统村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大达村以党支部为核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吹吹腔”为纽带,整合老年协会、基层网格等资源,探索“党建引领、文艺赋能、群众共治”的基层治理路径。通过“村党支部+大达白族吹吹腔剧团”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剧团成员,吸纳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艺骨干等20余人,通过“文艺+宣讲”形式开展政策宣传、移风易俗教育等工作;村党支部依托老年协会成立“乡贤调解队”,由老党员、老教师等组成,通过“院坝会”“火塘夜话”等方式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持续创新和深化服务内容,以确保乡村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有2600多年历史,镇域内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作为古镇景区的中心地带,东街村村“两委”积极组织村民志愿者与辅警、派出所民警以及景区工作人员合作,共同维护交通秩序,确保游客的安全与舒适。
如今,各地通过党建引领,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