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聚焦“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围绕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工作痛点、生活难点、心理堵点,注重发挥“三大效应”,拓展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路径。
发挥“磁场效应”,打造暖心之家。强化组织引领,以社区(小区)党组织为中枢,通川区发挥“大党委”作用,聚合辖区成员组织及“两新”组织等力量,成立区域党建联盟。采用“动态摸排、静态管理、常态服务”的模式,精准掌握辖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情况,提升辖区资源整合度与基层治理效能。在硬件设施上,对全区15个共享驿站依据功能定位及规模进行分类升级。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免费提供歇脚饮水、手机充电、图书阅读等10余项服务,打造“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风雪可避”的服务平台。同时,细化服务管理,制定《共享驿站管理细则》等规则,明确“区委社会工作部统筹、街道负责、社区实施”的服务管理运行体系,明确专人或专业机构“驻站”服务,确保共享驿站服务优质。
借助“辐射效应”,破解急难愁盼。绘制“骑手友好线路图”是关键举措。由社区党委牵头,结合日常走访摸排辖区建筑情况,遵循“安全第一、就近就便、交通顺畅”等原则,在社区、小区门岗空地等区域规划80余处快递物流配送专用停车位,有效缓解骑手末端配送难题。为解决骑手“进门难”问题,部分社区先行试点,由党建联盟牵头对相关区域骑手进行审核把关,采取“一个社区每月审核、N个小区定期授信”的“1+N”模式,构建“一次授信、多次通行”信用体系。为争分夺秒的骑手提供“一分钟”便捷。此外,通过“定期+随机”、“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等形式,开展“暖春之约”等关爱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意外伤害理赔咨询、免费义诊等贴合新就业群体职业特点的暖心服务,增强其归属感。
激发“共振效应”,促进双向互动。通川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骑手座谈会”,由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邀请骑手代表、社区负责人、居民代表参会,广泛听取骑手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各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促进沟通理解。针对骑手反馈诉求,建立“ABC分类”解决机制。A类为长期推进落实事项,B类为定期推进落实事项,C类为实行立行立动落实事项,形成“征集—分类—处理—办结—回访”的诉求解决闭环管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成立由骑手组成的“新蜂志愿服务队”,作为基层治理观察员纳入社区基层治理积分管理。骑手通过随手拍、随手办、随口宣、随手报的“四随”行动获取积分、换取物资,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与监督者,实现社区与骑手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通川区通过发挥“三大效应”,在解决骑手难题的同时,成功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