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复杂而艰巨的挑战。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参与平台,持续激发青年志愿者活力。其中,碧岭街道创新运用“聚、育、用、尚”四字诀,将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与社区治理需求相结合,在纠纷调解、扶弱济困、社区自治等领域形成“能人领航—居民参与—多方协同”治理模式,为青年志愿者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实践范式。
全面“聚”力
碧岭街道联动各部门、各社区力量,充分挖掘和凝聚各类能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储备体系,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建立动态能人库。广泛发布“能人集结令”,采取居民自荐、互荐,党支部推荐,“小区书记茶桌”举荐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律师、教师、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能人150余人,其中青年人占比高达67.5%。同时,对能人志愿者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划分街道、社区两级能人库,实行专人专管,确保能人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调配。
打造特色工作阵地。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创新打造街道能人工作室、社区能人工作屋、小区能人工作阁三级阵地体系。结合各社区、小区的实际需求,差异化打造健康碧岭、亲子阅读、五老宣讲、自治共享等活动品牌,为能人志愿者提供展示才华、服务社区的广阔舞台。
加强能人队伍建设。根据能人志愿者的不同特长,组建应急救援队、绿美骑士队、城市观察员、和谐调解家、守望相助团、文化传灯人、法治践行队、自治建设军8支志愿者队伍。同时,清晰界定每支队伍的核心定位、工作目标与具体职责,促使各支队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社区治理迈向新高度。
精心“育”能
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社区治理重点、居民所需所盼,精心培育、提升志愿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编制指导手册。研究编制《碧岭街道能人参与治理和服务指导手册》,涵盖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规范、激励与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志愿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
开展专项培训。围绕基层治理核心任务与志愿者专业优势,构建“理论+实践”双轨培训体系。重点针对青年志愿者、业委会成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心理危机干预、物权纠纷调解等专题培训。分级分类召开青年志愿者座谈交流会,全面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骨干培训。邀请基层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各地社区治理经验分享、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方法、社区治理主题研讨等内容,共同探讨、深入学习,引导志愿者系统掌握参与治理和服务的方法、途径和技巧。
精准“用”才
通过创新平台、拓展渠道,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生力军”作用,为协同共治“充电赋能”。
推动讲事议事。积极用好社区“民生面对面”、党群议事会、“小区书记茶桌”等议事平台,引导志愿者多途径参与议事协商活动。通过发挥他们“人熟、地熟”的优势,成功解决诸多基层治理难题。如“小区书记茶桌”有效解决了机动车停车位紧张、电梯运行安全等问题。
引导参与服务。开展专项问卷调查,摸清志愿者的特长、服务方向、服务时间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编印《碧岭街道能人贤达参与治理和服务资源清单》,盘活辖区能人资源,实现跨社区灵活使用。如“能人大篷车”小区流动公益集市活动,为居民提供了公益服务、民情收集、能人招募、政策宣讲等多元化服务。2024年,碧岭街道的志愿者参与纠纷调解、文明宣导、健康运动、亲子教育、职业规划、应急救援等服务、培训共计300余场次,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推进融“新”共治。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的优势,启动融“新”共治工作。引导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城市观察员等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文明城市“随手拍”、邻里小事“随手帮”等活动,实现“问题有人管、处置有结果”的治理新格局,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持续“尚”优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青年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点亮青年志愿者身份。发动有设计、摄影专长的青年志愿者,定制能人队伍logo、队旗、个性化工作证等标识物,在参与治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展示青年志愿者风采,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首届“碧岭杯”小区全民运动季开幕式上,为30名青年志愿者颁发荣誉牌,提升他们的荣誉感。
探索激励机制。制定青年志愿者参与治理和服务的激励与保障措施,对表现突出的青年志愿者进行荣誉表彰、推优评先。如快递员蔡燕华因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又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荣获了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推广典型案例。及时收集汇总青年志愿者参与治理和服务活动的照片、事迹材料等,在三级能人工作阵地风采墙上进行展示宣传。同时,还通过媒体、宣传栏等平台广泛宣传表现突出的青年志愿者事迹,激励更多人参与治理和服务工作。
接下来,坪山区将继续深化青年志愿者“四维赋能”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许花 魏惠兰 刘桂香)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