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岱山“融治密码”(新闻特写)

随着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鼠浪湖矿石中转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启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的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为了确保产业工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岱山县委社会工作部依托“我的家”“乡村驿站”等载体,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政企融治精准定制项目化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位于岱山县秀山岛南部的秀南村,现有本地常住人口1200余人,外来务工人员4000余人。随着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等大型船舶修造企业的进驻,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也带来大量随迁子女。

为消除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岱山县秀南村开设“我的家”爱心托管服务,为产业工人子女提供课后学习、休闲娱乐以及专人管理照看等服务,并安排志愿者定期开展儿童科普宣传、亲子娱乐等活动。除政府和公益资金支持,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每年提供9万元,确保中心的日常运营和长效运转。今年,“我的家”爱心托管服务正式迁入新建的基层融治中心,与“秀山乡未成年人保护站”合并,场地面积拓展到200多平方米,图书室、娱乐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每周举办的儿童友好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走进岱山县前岸村的融治理中心,“乡村驿站”映入眼帘。前岸村靠近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产业工人集中,村内常住人口600余人,外来务工人员有2300余人。为让新居民更好融入,融治理中心设立“乡村驿站”,不但能为外来务工人员寻找合适房源,还可以免费提供集招聘信息、求职登记、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劳动维权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同时,通过“零工对接服务”,进一步满足附近灵活就业群体短期就业、企业阶段性用工等多样化需求。

“不但要让新居民‘住得下’,也要‘融得进’‘留得下’。”岱西镇党委副书记毛峰介绍,同时,将扎根岱西、对岱西有感情且具有一定号召组织能力、议事能力的新居民纳入“新居民议事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新老居民搭建沟通桥梁。

如今,村里建起了停车场、电瓶车免费充电点,升级净菜超市,邀请岱山县医院的医生到村里定期坐诊,周边的商业街也越来越热闹。生活配套提升了,融入感增强了,新老居民的群策群力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产业因人兴,城市因人旺。”岱山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将以‘乡村驿站’等载体为支点,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每位建设者,让新老岱山人共绘共享共富新图景。”

(本报通讯员 蒲岱勇 邵思远)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