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为基层治理赋能

近日,一面锦旗和三封感谢信从辽宁省丹东市发出,寄到了远在2000公里外的浙江省诸暨市枫桥派出所副所长赵信手中。

寄信人刘女士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在电视法治节目中看到赵信和“红枫义警”化解因玉兰树落叶而引发邻里矛盾的故事后,感觉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启发,因此表示感谢。

2017年,当时还是社区民警的赵信和同事陈荣周将街坊邻居联合起来,组建了“红枫义警”。作为枫桥镇“土生土长”的平安类志愿服务组织,“红枫义警”立足治安巡逻、矛盾化解等活动,目前已成为有43名党员、共169人的古镇亮丽“枫警线”。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这是诸暨市通过建强基层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化解矛盾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兼顾法与情,需要细致作风与专业能力支撑。近年来,为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各地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源有机整合,正在逐步打造构成多元、专业力强的基层矛盾纠纷调解队伍。

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有一支由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平安法治办、各村(社区)人员组成的纠纷调解队,调解队成员熟知法律法规、通晓民风民俗,常年走村入户,奔走于田间地头,既进得了门、又说得上话,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

去年6月,天津市河北区吹响了政法干警下沉一线的号角,通过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发现问题症结,依托专业力量,精准协调,破解难题。在河北区,退休政法干部依然活跃在化解基层矛盾的前线,充分运用丰富的工作经验、突出的专业优势和群众认可的方式说理调事、化解矛盾,有效提升了调解的效率。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在综治中心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开展预防排查工作,由政法单位、调解组织等常态入驻,和社会治理关联度高的单位部门动态轮驻。同时,由铁东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咨询服务,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有效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调解在诉前。

今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启动“伊宁·伊起调”调解员人才库建设启动会,聘任经验丰富的政法系统退休干部和擅长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以及来自村(社区)的村(居)民代表作为“伊宁·伊起调”调解员人才库成员。2023年以来,伊宁市探索横向与市各职能部门全面联动,联合公安局、人社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29个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联调模式,将相关主管部门纳入人民调解平台,引入专业力量参与调解。

近年来,浙江省选任退休法官、检察官、辅助人员等组建“天平调解工作室”,入驻全省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开展诉前疑难纠纷调处、业务指导、调解培训等工作。2020年至今,该省“天平调解工作室”共参与处理诉前委派调解纠纷400万件以上,疑难、复杂纠纷诉前化解率达39.55%。

5月2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委社会工作部、省司法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签署加强物业纠纷前端治理工作备忘录,创新构建“党建引领+行政规范+多元调解+司法保障”综合治理新模式。其中,省委社会工作部将以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为抓手,指导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作用;省司法厅将统筹调解资源,健全调解组织网络,培养专业普法和调解队伍,推动提升物业纠纷调解水平。

发挥人民调解机制在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除了吸收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员加入调解队伍外,充实调解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切实提升调解员队伍能力、素质是关键。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开展调解员专题培训,为调解员进行“充电”。培训通过“‘双轮驱动’(理论+实务)+双主讲”模式,以“案例解剖+实战演练”等形式,推动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多元解纷的整体合力。

近年来,各地为促进调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通过集中授课、案例研讨、模拟调解等多种形式,积极对调解员进行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