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一栋楼宇就是一条“垂直的产业链”。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现有甲级商务楼宇50座、亿元楼宇28座,楼宇税收占全区总税收的一半以上,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武昌区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优化服务管理,以楼宇党建赋能,以产业链聚力,不断开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新局面。
组织共建,做强党建引领“硬支撑”
新时代商务中心2014年在武昌区建起第一个楼宇综合党委,管理94家楼内企业的920名党员,开启“综合党委建在楼上”的新模式。此后,武昌区突破行业、隶属限制,由产权方、物业方或龙头企业党组织牵头,组建功能型楼宇综合党委,覆盖全区50座甲级商务楼宇,辐射380余个企业党组织、1.16万名党员,打造17个“江城红领驿站”,设立400余个党员先锋岗,让企业和职工找到组织、找到“家”。
以综合党委为“主心骨”,武昌区成立33个楼宇理事会,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按照“楼事楼提、楼事楼议、楼事楼决、楼事楼评”的原则,协商解决楼内大小事。
企业组织起来了,企业员工也要组织起来。武昌区围绕法律、金融、文创、医疗等热点话题创新举办“先锋讲堂”40余场,通过新兴领域党员分享奋斗初心,不断增强楼宇党建工作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同时,以兴趣爱好、文体交友为纽带,引入资源成立13个白领社团,开设“白领夜校”,让商务楼宇兼具“生产”与“生活”功能,让企业员工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收获“小确幸”,提升归属感、认同感,变“陌生人”为“楼队友”,从“旁观者”变“楼管员”。
实事共办,提升招商留人“软实力”
楼宇被称为“竖起来的社区”,楼宇理事会便成为对下搜集诉求、对上整合资源的“垂直居委会”,通过广泛链接楼内外资源,化解企业与职工难题。
“理事会成立以来,开了60多场议事会,我几乎次次参加。还记得第一次开会是为了组织一场篮球赛。”长城汇楼宇理事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王新说。从“筹活动”到“筹服务”,楼宇党建一次次实现“功能升级”。
2021年,在一次问需会上,职工代表提出在楼内建立暑期托管班的建议。楼宇党组织迅速响应,引入团委专业资源,联合物业服务企业等,成功创办全市首个楼宇托管班,一办就是四年,累计托管职工子女超过2000人次。
针对楼宇企业员工吃饭难、等餐慢、选择少等就餐难题,长城汇楼宇党组织协调产权方,免费提供占地1100平方米的场地,打造“白领食堂”。食堂通过留言板、试吃会收集意见,不断优化服务,还面向居民开放,推出70岁以上老人10元管饱套餐,月客流量达到1.5万人次。
此外,针对长城汇所在的水果湖街道姚家岭路私家车违停阻碍楼宇企业员工出行问题,楼宇理事会和社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利用楼宇货运通道闲置空间,改造87个居民“专用”车位,在方便附近居民停车的同时,畅通了企业员工上班路。
发展共赢,释放楼宇经济“新活力”
如何破解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两张皮”,把高质量党建转化为楼宇拔节生长的强劲动力?武昌交出了“多种解法”。
保利文化广场是武昌区的地标性亿元楼宇,也是武汉首个“党建+招商”共享中心。该中心依托共45层、108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向企业提供从过渡办公到注册落户、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党建服务。
考虑到入驻企业和过渡办公的企业数量较多,楼宇内专门设立了自助政务机,实现200余项政务事项的一站式办理。全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全天候驻点办公,13家区直部门组团开设“政务服务直通车”,提供涉企高频服务事项的咨询和帮代办,把“全科服务”做细做实。
“党建+招商”共享中心还设立了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楼宇综合党委定期送书籍、送活动、送服务,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回、有事必应。
目前,在保利文化广场过渡办公的41家企业已经全部落户武昌,真正把党建引领前置到了企业落户的最前端。
武昌区还架起市场要素集聚的“立交桥”。以党建“串链”推动产业“破圈”,围绕金融、商贸等主导产业,每季度开展“企业家沙龙”,一年内促成12家楼内企业合作,有力推动“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如今,武昌区的楼宇企业入驻了就不想走、职工入职了就舍不得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本报通讯员 李寓青)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