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队伍,夯实基层治理底盘(工作实践)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更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天津市武清区委社会工作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天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锚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目标,从“选、育、管、用”四个维度精准发力,实施“强基育才”工程,全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精准“选”聘,夯实队伍“基本盘”

严格准入门槛。坚持把好入口关,社区工作者全部依法选任、公开招聘。严把政治首关和资格条件,落实社区“两委”成员三级联审机制,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挡在门外。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持续加大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2025年,社区工作者计划招聘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近80%。全区社区工作者将达到126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4.6%。

储备后备梯队。坚持把强化社区后备人才储备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建立社区“两委”成员后备人才库。2024年以来,已纳入460名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热心社区事业的优秀年轻社区工作者。

拓宽晋升渠道。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渠道,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目前,已有1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人通过定向招录成为公务员。

系统“育”能,提升服务“硬实力”

强化教育培训。健全分层分级培训体系,聚焦政治理论、履职能力、党风廉政等方面,制定《武清区社区工作者“扬帆引航”全周期培训工作计划》,依托“头雁聚能”“培优扩能”“夯基提能”3期培训,以“理论+实践”“案例+讨论”等形式,开展集中授课培训。建立社区工作者实战实训基地,分批分期举办社区工作者成长营,培育社区“成长之星”,助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开展交流锻炼。推动《“通武廊”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落地落实,以双向育人为目标,在社区“两委”成员后备人才库中选派一定数量年轻优秀、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工作者,赴北京市通州区挂职锻炼,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升。

落实培育帮带。推行“导师帮带”制度,指定五星社区“一肩挑”干部、镇街优秀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结成对子,制定帮带清单,明确帮带周期与考核标准。通过日常指导、项目实践、复盘总结,帮助社区工作者补齐能力与经验短板,实现互促共进。目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已实现“1+1”结对帮带全覆盖。

规范“管”理,筑牢制度“防火墙”

强化履职监督。制定完善《武清区社区工作者管理细则》,全面规范日常管理,大力整治违规借调。严格落实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强化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者履职监督。

抓实考核评估。规范社区工作者试用期满考核、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程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每年向年度考核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发放绩效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调整、等级晋升、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加强关心关爱。持续贯彻《天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免费体检、带薪年休假等福利待遇。择优推荐32名社区工作者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在基层党建、城市治理、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重点工作中发光发热、淬炼成长。

科学“用”活,激发干事“源动力”

深化明责定权。严格落实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指导目录准入制度,厘清社区职责边界,严防随意向社区摊派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群众。

搭建干事舞台。全面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编印《武清区社区工作者“全岗通”政策汇编》,作为社区工作者政策解读、社区实务指导的综合性工具书,推动社区工作者由“专人专岗”向“全科社工”转变。

发挥专业作用。出台《关于做好武清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聘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规范持证社区工作者聘任流程,累计聘任352名持证社区工作者,持证比例达34.5%,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281人、社会工作师71人。引导支持社区工作者立足岗位,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精准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15个,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天津市武清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