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江苏省镇江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从厘清权责边界、推动资源下沉、凝聚共治力量等三方面精准发力,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让干部卸下包袱埋头干事,让基层焕发更多生机与活力。
江苏省镇江市始终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让基层有感、为基层赋能”导向,聚焦基层负担重、治理能力不优、多方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从厘清权责边界、推动资源下沉、凝聚共治力量等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落地见效,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质量双提升。
厘清权责边界
破解“权小责大”难题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牵引性工程,必须注重系统发力,协同推进。镇江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运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25条措施,并采取“责任制+清单制+限时办结制”方式,细化为53项工作任务104条具体举措,逐条明确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和完成时限,推动基层减负由“无形抓”转向“抓有形”。
要让基层真正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关键要厘清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
去年以来,镇江市建立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准入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协助事项归属部门和协助办理流程,调整负面工作事项18项。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机制,明确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创新推行准入盖章事项的制式规范工作。
“以前我们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忙着处理行政工作,忙着开证明,现在只需留一两个社区工作者值班,其他人都可以进社区服务群众了。”谈及基层减负带来的变化,句容市崇明街道梅花社区党委书记殷向兰深有体会。
镇江市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违规借调基层工作人员常态化监督检查和清理清退机制,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200余名镇(街道)、村(社区)借调人员返回原单位。同时,制定专项文件明确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借调社区工作者,镇(街道)确需借调的要严格报批,借调时间不超过6个月。润州区实施“严格借调手续、严控借调时限、严保基层力量、严肃借调纪律”等四“严”举措,切实保障基层治理队伍稳定。
推动资源下沉
破解“人少事多”难题
资源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才能让基层有人手、有环境干事创业。去年,镇江市制定《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制度》,设立29个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其中17个为减负观测点,协调26家成员单位结对观察。自上而下整合推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自下而上畅通基层反馈“直通车”,把减负的“考核棒”交给基层、交给群众。专题部署市界沿线村治理提升工作,建立部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制定14个帮扶项目,统筹省级与地方配套资金610万元。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牵手‘第一书记’,联村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资源与经济相对薄弱村需求精准匹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是赋能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镇江市创新打造“镇好社工”队伍建设品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20条措施》,“选育管励”全链式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全市社区工作者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2.43%,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标准配备3200余名社区工作者,超25%的社区工作者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养,镇江市定期举办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亮绩比拼”讲坛、“头雁领航优治理”主题沙龙、“社区工作者技能大赛”等活动,推动社区工作者由“一专多能”向“综合全能”转变,“双全”社区工作者(即“全科”+“全能”)占比超90%。打通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聘事业编制人员通道,京口区连续14年面向社区工作者招录公务员,其中5人走上领导岗位。
镇江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部门资源精准投入基层,开展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聚焦政策文化宣传、民生服务、公共设施完善等基层治理关键领域,征集服务、工程、实物等3类52项需求,号召市级机关、党群组织、企业、社会组织等认领社区需求项目,帮助解决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
凝聚共治力量
破解“治理不优”难题
“让店铺、居民和有关部门坐下来开展议事协商,能够更高效地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民生实事办好了,获得感幸福感也就有了。”润州区金山街道京畿路社区党委书记邵诚说。
去年8月以来,润州区京畿路街区火爆出圈并持续走红,人流涌入的同时也对老街的基层治理提出新挑战。在京畿路老街焕新过程中,议事协商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为提升老街基层治理效能,金山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街区共治联盟,以社区为主要阵地,以大西路—京畿路为轴线,搭建“梧桐街事会”议事平台,设置6处流动议事点,引导党建共建单位、市区职能部门、商户代表、党员志愿者等成为共治力量。围绕交通、路灯、树木、卫生等问题,先后召开议事协商会6场,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有效解决垃圾存放点改造、路灯移位等“微实事”4件。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讨、做事多商议,成为街区共识。
镇江市坚持多方参与、协商共治,出台《镇江市城乡社区议事协商规范指引》,畅通群众通过议事协商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途径,提供8类54条议事协商事项参考目录,实现议事协商会覆盖率和成果转化率达100%。利用小区广场、凉亭长廊、楼栋空地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居民议事厅”“党建连心亭”“邻里情服务站”等议事阵地,编印“镇好商量·议出幸福”村级议事协商案例选集,涌现出了“五方七步”工作法、“老弗士协商议事”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议事协商品牌。
居民参与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镇江市深化“三治”融合善治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行动,连续7年推广参与式社区治理,以邻里共治为抓手,建立邻长自管会队伍,以居民骨干“微动力”激发居民参与“新活力”。出台居民自治团队建设地方标准,围绕自治团队的工作原则、组建流程、组织架构、工作内容、工作步骤、监督管理等9个方面,制定19项工作标准,实现居民自治团队工作规范从无到有的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居民骨干力量培育实践经验和参考规范。截至目前,全市组建邻长队伍175支2355人,培育文体团队12大类69支,开展“五换一”志愿服务3600余次,举办大型文艺汇演百余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
此外,镇江市不断完善“红色物业”党建联建机制,依托12345暖“新”热线、“616”集中报到活动,搭建“润小新”“睦邻党建”“崇明志愿星”等线上平台,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5800余名新就业群体前往社区报到备案,主动认领志愿服务岗位800余个,组建志愿服务队36支。治理力量不断汇聚,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本报通讯员 陈寒赟)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