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通过破解党建难题、打造暖心阵地、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协同共治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双向赋能成长的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破解党建工作“新”难题
“今年多少岁?”“28岁。”“之前是做啥工作的?”……在饿了么服务站点,会昌县“小个专”综合党委书记邵翠英与入职网约配送员亲切交流,并且主动添加微信便于随时沟通。
这一场景,正是会昌县深入基层、摸清新就业群体状况的缩影。会昌县“小个专”综合党委工作人员常说:“只有把情况摸熟了,工作才能做实做细。”将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摸清党员底数、实现党组织覆盖是关键。然而,新就业群体分布广泛、流动性强,给党建工作带来挑战。会昌县依托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联合协作机制。由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每季度开展联合摸排行动,全面掌握辖区内快递物流、外卖配送、长途货运等平台企业及网点情况,实现数据动态管理。
通过这一机制,会昌县对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共同分析研判,推动同行业、同区域党组织联建,形成联动性强的组织网络。自联合行动以来,共摸排辖区新就业群体1144名、党员45人。新成立行业综合党委1个,新建及调整党组织13个、群团组织18个,有效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覆盖范围。
打造暖“新”阵地温情家
“市民服务中心红心驿站靠近会昌商圈,没订单的时候我们能在这里休息、充电,非常方便。”网约配送员郭伟的话语,道出了新就业群体对红心驿站的认可和依赖。
会昌县创新实施“整合资源、多方共建”模式,聚焦服务场景打造25个人流集中、交通便利、功能较全的“独好会昌”红心驿站,构建“8+N”标准化服务体系。针对新就业群体女性的应急需求,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县妇联创新推出“巾帼暖新”爱心工程,通过应急物资专柜、爱心包等精准配置,构建起“寒可取暖、暑可纳凉、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复合型服务场景,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体需求的精准匹配。
党员网络主播康林贵在会昌双创中心红心驿站分享直播销售经验和相关政策方针,吸引众多网络主播观看,成为会昌县党群共建暖“新”家园的生动写照。会昌县持续优化驿站功能设置,满足新就业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红心微课堂授课、政策咨询、义诊服务等各类服务。这些红心驿站不仅是新就业群体的“歇脚点”,更是党组织凝聚人心的“红色阵地”,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搭建服务平台解“新”愁
在会昌中心小区,一场关于解决网约配送员进门难的座谈会热烈展开,网约配送员与物业管理人员各抒己见,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综合双方意见,最终确定简化登记流程、提供小区平面图等解决办法,快速化解了这一难题。
这得益于“独好会昌”红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搭建的诉求解决平台。围绕新就业群体在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会昌县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会商机制。通过在驿站设置意见诉求反馈簿,及时掌握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整合人社、司法、交通等多部门力量,共同研讨解决方案。
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思琰表示,下一步,将以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联合各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现场倾听等方式,精准了解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和货车司机等在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推出系列优惠措施,为他们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强化齐“新”协力促共治
“您好,这是您的外卖,还有一份法律知识宣传单,您可以看看。”会昌县通过组建“红心联络员”队伍,通过“驿站报到—提供服务—获取积分—引导激励”的闭环运行机制,激励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兼任社区网格员,延伸社区网络“流动触角”,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会昌县以“1+5”的模式组建“红心联络员”队伍,即1名党员带领5名从业人员到“独好会昌”红心驿站报到,驿站推荐网约配送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他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职业优势,及时向社区反馈网格内的大小事情,各社区协同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处理。
在激励政策引导下,“红心联络员”累计开展交通宣传80余场次、精准投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实时动态报送路况信息300余条,高效处置寻人拾物、爱心送考送医等民生诉求50余件,形成规范车辆停放、充电管理等治理建议60余条并推动落实。
如今,在会昌,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受益者”转变为“治理贡献者”。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用实际行动诠释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为会昌这座城市增添“新”活力,推动会昌基层治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