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就业群体构筑心理防护网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高新区坚持以党建为笔、关爱为墨,以“机制创新、服务提质、共建共享”的理念,在新就业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书写温情答卷。通过构筑全方位心理服务网络,激发新业态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成为建设“心安城市”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聚合力 多维联动护“新”航

筑牢服务根基。随着新业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人数快速增长,滨州市高新区创新打造“暖心行动”党建品牌,构建“1+3+N”服务体系,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建立“行业党委统筹、部门联动推进、街道兜底落实”的工作链条。联动N个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全域覆盖网络,建立新业态企业、党组织、党员“三本动态台账”,精准掌握从业人员分布、党员结构等数据,为后续服务开展提供“数字导航”。

织密关爱网络。专项工作组深入物流园区、商业街区等新就业群体从业聚集地,开展摸排行动。建立涵盖26家新业态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登记从业人员776名,其中党员19名。创新“三同步”工作法,即同步采集心理服务需求、同步建立党员联系机制、同步推送政策服务清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需求准”。对排查出的重点人群建立“一人一档”心理跟踪档案。

构建保障体系。针对网约配送员工作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制定“错峰服务”预案;针对网络主播职业焦虑问题,设计“减压工作坊”方案;针对货运司机流动性强的特征,开发“随行心理课堂”。建立“红领心理服务队”,由5名党员心理咨询师带队,结合行业特性开发《压力管理五步法》《情绪急救包》等课件,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体需求同频共振。

线上线下双驱动 贴心服务暖“新”巢

云端阵地,打造“心灵港湾”。创新开发“心语新声”心理健康微信小程序,设置“心理测评、在线咨询、减压课堂”三大模块。引入AI智能问答系统,实现24小时即时响应;配备10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轮值,累计提供线上咨询服务1600余人次;开设“心理微课直播间”,每月邀请专家围绕“职业心理调适”“家庭关系处理”等主题开展直播,最高观看量突破3万人次。

热线服务,搭建“连心桥梁”。开通全区新就业群体心理健康援助专线,配备28名具有危机干预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15分钟响应”机制,对高危预警案例,启动多部门联动处置程序,成功化解19起极端心理危机事件。

线下活动,营造“暖心磁场”。在全区布局5个“暖新驿站”,整合社区和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资源,打造“心理服务角”。精心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月”专项行动,组织18名心理专家开展45场团体辅导、168次个案咨询,设计沙盘推演减压、正念冥想训练等沉浸式课程15门。创新“心理服务直播间”活动,为网络主播、新媒体从业群体定制“流量压力应对指南”,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心理风险挑战。

双向赋能显成效 共建共治见“新”动

温情服务,彰显民生温度。建立“心理服务反馈—需求迭代更新”动态优化机制,根据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调整服务内容,最新测评显示服务满意度达98.6%。组织开展心理训练1860余人次,危机干预820余人次。培育“新锋心理志愿者”队伍,引导17名从业人员考取《心理急救员》证书,实现服务力量“自我造血”。

矛盾化解,筑牢稳定基石。依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立5处心灵驿站,探索“诉调对接+联动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成功预警化解21起劳动争议、家庭纠纷等矛盾风险,维护了新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心理服务+法律援助”双轨机制,在驿站设置“法律心理双咨询”窗口,为网约配送员追回欠薪30余万元,调解合同纠纷9起。

共建共融,激发治理活力。引导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组建“红骑手先锋”志愿服务队伍5支。组织开展“随手拍”安全隐患上报活动,网约配送员累计报送线索336条,助力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成功构建“以服务换服务、以温暖聚人心”的良性循环。

未来,高新区将继续深化“暖心行动”党建平台,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和有效路径。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和社会动员工作,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发展。

(山东省滨州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