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拓展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切实强化建议征集、办理、转化工作。通过“三步走”策略,成功将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广搭平台征集 让群众有地“提”
通过搭建各类平台载体、畅通各种渠道,为群众提供充分表达心声的空间。
多渠道征集。在区级层面,借助信息网络、书信、电话等形式广泛征集全区人民建议。2024年,区信访部门共征集人民建议19条,推动解决问题11个。在街道(镇)、社区(村)层面,通过微信、入户走访、群众会、问卷调查、“微实事”等形式,累计收集群众建议2.4万余条,已按照受理权限进行采纳和回复。团泽镇通过微信公众号,以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团泽镇“十件民生实事”;区发改局采用线上专项征集方式,对项目建设征求到人民建议38条。
多平台采集。充分利用“贵州信访”微信公众号中“人民建议征集”模块、H5系统、12345政务服务热线、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区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同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各类睦邻驿站等采集建议,全力畅通“下情上达”渠道。像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创新制作“请您点单”H5系统,实现线上征集意见建议;董公寺街道建国社区将“两委”成员、网格员等联系方式制作成“连心卡”,方便群众随时联系。
多类别收集。注重统筹整合各部门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将建议大致分为意见建议类、社情民意类、群众意愿类、代表建议类、委员提案类等类别,并按照部门职责分类收集、建立台账,依据权限进行办理。2024年,政法部门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收到意见建议类工单243件,全部办结;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收到社情民意类工单8433件,办结8415件。同年,区政协共征集委员提案194件,提出其他意见建议100余条。
分级分类办理 让建议有人“抓”
加强对建议的采纳和办理工作,通过认真梳理、分级分类交办,将建议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
初筛甄别。对各街道(镇)、部门收到的人民意见建议进行分类、甄别,按照“采纳、部分采纳、不采纳、留作参考”等标准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重复、无效的建议。针对不属于征集范围的检举控告、申诉求决类,以及不属于管辖事项等7类情况进行筛除,确保所保留的建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细筛分类。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办理机制和建议转化路径,依托各类联席会议机制,按照职能部门和属地原则对建议进行分类。区人大代表在汇川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围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提出建议135件,经筛选后分为科教文卫体类27件、交通类25件、城管城建类22件、社会治理类17件、农业农村类18件、民生保障类16件、经济类10件,并分别进行办理。
精筛交办。依据建议征集办理流程要求,对受理的建议视具体情况进行区分和交办,按职责权限采取分拣、登记、转送、交办、督办、直接回复等方式办理,根据实际情况“抄送”有关部门。2024年,区政协向区政府反馈5期共80条涉及道路交通、民生、农业农村、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社情民意建议,区政府按部门职责进行责任分解并跟踪落实,确保“事事有交代、事事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注重成果转化 让点子有效“变”
健全人民建议征集相关工作机制,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切实将人民建议转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
及时协商,推动建议“变”现实。对群众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派单、跟踪、办理、反馈,及时将有用、有效的建议转化为工作实效,迅速落实群众意愿强烈的建议。高桥街道高桥社区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就社区食堂建设征求群众意见,经多方协商,社区长者食堂于2024年底开始试运营。
积极落实,推动建议“变”实事。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意见建议,积极推进办理工作,将人民建议切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针对加强干溪河排水防涝治理的问题,辖区群众、政协委员纷纷发声,贵州航天医院等单位也提出建议,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编制了《干溪河片区排水防涝工程项目方案》,并获得上级相关补助资金2.14余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区人大代表提出加强高坪至芝麻公路建设的建议,经过努力,2024年争取到44.3公里的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4.3亿元,计划2025年12月底完工,并被列入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长效坚持,推动建议“变”机制。积极深化落实人民建议征集机制,不断畅通各类征集渠道,积极推进建议成果转化,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汇聚群众智慧和力量,推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走深走实。认真落实《贵州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全流程闭环管理办法(试行)》,完善从征集到受理、分办、办理、反馈等各环节的闭环管理机制。积极落实《贵州省信访局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激励办法》,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