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毛细血管”,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活跃在电商平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入涵养“四力”,当好新就业群体的服务者,更好引导凝聚新就业群体。
拓展“眼力”,深扎一线挖需求
货运、网约车、外卖、快递、网络直播等新业态都具有各自的行业特点,对应新就业群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行业外人”很难切身体会。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渠道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以线上交流询问、“换位跑一次”、街采式调研、“微心愿”收集等更适合于新就业群体的问需方式,深入新就业群体收集一手信息,真正发掘其实际需求,进而“对症下药”。
提升“笔力”,提质增效优报告
调研报告和统计报表是摸排梳理新就业群体整体情况及其需求的重要形式,其效率和质量对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开展、服务优化具有重大影响。要定期研读上级政策文件及行业报告,及时掌握最新工作要求;提升工作效率,养成复盘习惯,总结共通点、关注特别处,形成一套经验性的调研、统计、报告流程,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开动“脑力”,潜心聚力解难题
针对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不足、职业发展转型受限、子女看护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协同联动多部门、统筹多方资源力量,通过打造各级各类暖“新”阵地及友好场景、梳理形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上线“小哥码”、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爱专项基金、开展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爱心托班”等项目工作,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练强“脚力”,真抓实干强业务
认真参与“五进五问”大走访、“联站点、到一线、听新声”等专项行动,深入新就业群体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区域,以“小哥议事会”、暖“新”联席会等形式加强与新就业群体的联络。敢于迈开步子,主动深入物流园区、平台企业(加盟企业)、基层站点、直播基地等新就业群体集中区域,通过蹲点调研、跟岗体验等方式,精准把握其痛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