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陡沟河村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中部,引丹大渠穿村而过,整村临水而居、因水而美,常年呈现“一渠清水、两岸繁花”的优美景象。近年来,陡沟河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和美为笔,做好规划先行、立足禀赋、示范带动、多方共治、深化融合,“画”出村庄发展好风景。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50万元,实现了从“贫困小乡村”到“网红打卡村”的华丽蝶变。

规划先行,描绘和美蓝图

陡沟河村依托引丹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核心点位、省级森林乡村等资源和特色优势,持续探索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的实践路径。袁冲乡坚持运营前置、规划先行,高站位谋划沿丹渠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高标准编制《丹渠旅游区总体规划》,将陡沟河村等六个村纳入整体布局,既彰显个性、发扬特色,又分工协作、整体联动,形成沿丹渠“一带四区穿六珠”的空间格局。陡沟河村立足特色、结合实际,策划了以“休闲景观轴”和“文化展示轴”为主的“两轴、五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两轴”贯穿了村庄的南北和东西,把片区和节点相互链接,带动村庄开发研学、旅游路径。

立足禀赋,留住乡村记忆

陡沟河村坚持立足本土、扬长避短,融合传统元素,就地选用石磨、牛槽等老物件,把农村建设得更有乡情。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修复为主、兴建为辅,流转村内闲置宅基地9处、室外空间12处,深入挖掘人文特色、乡土民俗,打造“风花雪月”乡阅空间和樊庄村史馆等公共空间,为全体村民保存共同精神记忆。此外,结合丹渠文化、森林村庄等资源优势以及传统木工技能、豆腐制作等工艺,发展研学产业,先后开设木版拓印、豆腐制作体验等45项研学课程,培训20余名当地村民担任研学老师。

示范带动,汇聚共建力量

党员干部自觉带头、自治组织深度参与,带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汇聚起和美乡村建设强大合力。党支部成员、在家党员带头走访、摸排信息,听取村民真实想法,老房子要不要修、村史馆要不要建、家禽圈养要不要搞……都是群众自己说了算。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先后有19户村民无偿让地,340余人次参与施工,13户村民带头开展庭院改造。乡村工匠队全程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物料保障,工程监督委员会每日监管,确保工程质优价平。

多方共治,共创文明新风

村“两委”、自治组织、群众同向发力,充分释放自治力量,共同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见效。公共卫生委员会积极推广家禽圈养,每季度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评选,对环境卫生好的庭院挂牌表彰,并发放一定物质奖励,激发村民比学赶超的热情。乡风文明志愿队常态化开展樊庄村史馆、学子风采录讲解,集中展示村庄的文化底蕴和村民身边的典型榜样,激励村民奋发向上、见贤思齐。村民议事协商委员会常态化组织开展“最美婆媳”“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讲学堂免费供村民举办婚礼宴席、周岁满月等活动使用,引导村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持续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深化融合,增强发展动能

立足和美乡村建设成果,陡沟河村持续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着力破解建设成果无人管护、自身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村集体引进两家市场主体,合作成立乡阅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地化、市场化运营樊庄研学基地,带动农家乐、小茶馆、简易民宿等业态发展,逐步实现吃、住、玩、购在村内联动配套。深化拓展旅游资源,与周边各村联动发展,策划丹渠文化体验、学生研学拓展、家庭亲子休闲、艺术民宿康养等旅游项目,先后遴选了香米、贡薯、干菜、黄桃等30余种“樊庄好物”升级为旅游商品。研学基地正式对外运营以来,已组织开展“薯”与你的童年、户外去“撒野”、秋日好“柿”光等亲子研学活动以及樊庄年货节、乡村音乐节等专题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近6000人次,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

如今,陡沟河村环境卫生实现了跃升,公共区域彻底摆脱了残垣断壁、破败凋零的形象;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成为习惯,面对村内公共事务和集体经济项目,群众由过去的“无所谓”变成“我认为”,开群众会由“三请四催”变成“没事就来”;发展模式完成了转变,各种类型的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村民增收渠道日益丰富多元。

(刘和延)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