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立足当地传统绳网产业优势,以组织力激活生产力,创新实施“红色引擎”产业升级、“共富工坊”民生提质、“机制创新”基层善治三大工程,构建“党建红绳”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的振兴之路。
“红色引擎”锻造百亿产业集群。面对传统绳网产业转型之困,李庄镇党委以党建链贯通产业链、服务链,依托惠民县化纤绳网行业协会建立“企业育龙头、龙头带产业”联动体系,推动1000余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开发防护网、体育网等8个系列320余种产品,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李庄镇发挥惠民县李庄镇电子商务协会党支部核心作用,探索“党建+电商”融合发展模式,搭建“孵化培训―品牌培育―跨境拓展”全链条服务平台,培育“淘宝村”26个、电子商务经营者3000余人,年线上交易额超25亿元;通过民营企业联合党委统筹技术攻关,建立行业标准26项,促成企业合作项目38个,以“线下园区+线上云仓”双轮驱动实现产品远销103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共富工坊”创新民生服务体系。李庄镇创新“红网工坊”就业服务模式,整合零散土地建成12个标准化“共富车间”,配套建立3个零工市场,形成“订单派送―技能培训―灵活就业”闭环体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施“特殊群体就业护航”行动,开发适残岗位320个,设立帮扶专岗460个,带动5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困难群体占比43%。创新“村企联营”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单分成、设备租赁等模式,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村民人均月收入突破4000元。
李庄镇彭家庙村大力发展“红网工坊”,通过手工编织及绳网加工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4000元。今年64岁的村民孟宪梅,因需要照顾孙辈无法外出就业,为满足她的就业需求,村党总支将她安排到“红网工坊”从事绳网加工,从家到工坊只需要五六分钟路程。“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给孩子做饭,每月还能挣4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孟宪梅笑着说。
协同共治激活乡村善治动能。李庄镇构建“1+4+3”村级议事协商工作机制,即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党员联户走访收集、村民代表定期收集、村级企业主动收集、线上平台便捷收集“村情民意企盼”的四类渠道,通过自然村自行处理、新村协助处理、镇级联合协商处理矛盾的三级处理模式,高效解决各类矛盾。创新“村企治理共同体”模式,将87家企业纳入基层治理主体,通过“三张清单”制度化解噪声污染、用工纠纷等矛盾132件。2024年以来,全镇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0余件。
从传统绳网作坊到现代化产业集群,从单一产业支撑到三产融合发展,李庄镇以党建“一根针”穿起发展“千条线”,将组织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作者系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党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